
“张大爷,最近总觉得头晕、犯困,您早上都喝点什么呀?”听到社区医生关切地询问,65岁的张大爷挠挠头,笑着说:“还能喝啥,矿泉水啊。我都一大瓶,喝得越多越健康不是?”谁能想到,到了中午,张大爷竟因为突发低钠表现,被家人紧急送医检查。
回想他数十年晨起‘牛饮’的习惯,医生直摇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方法错了,正好伤身啊!”这看似普通的一杯水,真的有这么大讲究吗?其实,“晨起一杯水”早就成为不少养生族的共识,但你是否知道,喝错水、喝法不对,反而可能让血压、肾脏负担加重!

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隐患的中老年人,一杯不对,影响整天健康。那么,究竟怎么喝、喝多少才科学?误区有哪些?
说起晨起喝水,不少人以为是“清肠排毒、稀释血液”的万能法宝。其实,医学研究显示,经过一夜睡眠,人体水分丢失约350~500毫升,如果这时不补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心梗、脑梗等风险在清晨6-9点达到全天高峰。
北京协和医院发表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65%以上的心脑血管事件,集中发生在早上。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反复提醒,仅凭早餐的豆浆、牛奶或稀饭补水远远不够。

但你知道吗?喝水方式选错,结果可能南辕北辙。过快过多、温度不对、种类乱搭都是风险区。
哈佛大学一项涵盖4000名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调查发现:清晨“狂饮”一杯冷水,66%的受试者出现胃部不适,近38%血压短时波动;而过量饮水(>500ml),会造成肾脏压力增加。喝水这件“小事”,被许多人彻底搞错了。
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
权威流行病学资料指出,晨起温水150~200ml,能有效稀释血液、降低血小板活性。坚持正确喝法2周后,空腹血液黏稠度水平可下降约10.4%,早高峰心脑缺血风险下调8.3%。

辅助肠胃启动,减少便秘困扰
早上摄入适量温水,可以刺激肠胃蠕动、激活消化酶活性,帮助夜间积存的代谢废物排出。协和医学团队临床随访发现,习惯性便秘者,调整喝水时间与方式后,3天内排便频率改善率高达57%。
温度合适,让肾脏更省力,体感更舒适
清晨暴饮冷水,会令肾小球骤然收缩、血管痉挛,长期可能损伤肾功能。粗放地“牛饮”矿泉水一次过量,也会稀释血钠、增加心脏负担。多项慢病随访研究确认,温水小口慢饮,最有利于肾脏代谢负担减轻,且有助于心率平稳过渡。饮用温度在30~40℃,体感接近体温,胃肠道最易接受。

量:150~200ml刚刚好,避免一次性“牛饮”
医学建议,晨起最佳饮水量为一小杯(约150~200ml),相当于半瓶矿泉水的量。喝太少不足以补偿夜间失水,太多则损伤肾功能、冲淡胃液。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尤其要避免贪多图快。
温:选择温开水,拒绝冰水、浓茶、含糖饮料
刚烧开的热水、冷藏的瓶装水、稀释的果汁、矿泉水等都不适合。冰水易刺激肠胃及心脑血管,浓茶、咖啡升高心率且刺激胃部,含糖饮料无益健康。建议选择30~40℃的温开水,一般能温热手心即可。

法:起床后、刷牙洗漱完再喝,小口慢饮
建议晨起起床后,完成刷牙、漱口等晨间清洁,再喝水,这样可以清除夜间滋生的口腔细菌,减少误吞。喝水时切忌“仰脖牛饮”或一口气闷下,更科学方式是分2~3小口慢慢咽下,让胃肠和循环系统平稳适应。
虽然坊间流行“晨起一杯水,健康活到老”的说法,但真正让身体受益的,是“对方式、对量、对温度”。不是喝得越多、喝得越早就好,更不能轻信各种“喝蜂蜜、淡盐水、碱性水就治百病”的流言。

事实上,只有干净、适温的白开水最适合清晨饮用。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史的人群,晨起饮水更要因人而异,如有相关病变,建议遵医嘱调整用水量和时间。身体的小变化你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觉察,但长期养成好习惯,它会以更少的毛病、更高品质的生活回报你。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循证医学饮水行为研究报告(中华医学会)》
《清晨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机制综述》
《高血压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