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开台、人脸识别进场、手机调控灯光空调,全程无店员打扰的台球厅,正在全国疯狂扩张,一组数据足以震撼:全国台球爱好者突破2.1亿人,年增长率高达180%,仅今年前10个月就新增10万余家相关企业,红杉资本、高瓴等巨头纷纷砸下亿元级融资。
曾经1元/小时的街头消遣,如今不仅30元/小时起价,高级助教服务更是标价150元/小时,这门穿越百年的老运动,为何突然成为年轻人的新欢?

台球的中国之旅,堪称一部阶层跨越史,19 世纪末,随着西洋商船驶入上海,铺着绿色桌布的台球桌首次亮相,彼时它被称为蛋子或桌球,象牙材质的球杆与高昂成本,让其成为上层阶级的专属社交符号,与普通百姓绝缘,甚至一度被贴上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标签。
直到1986年中国台球协会成立,这一局面彻底扭转。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让娱乐需求开始觉醒。

几张板凳支起台面,树脂球替代昂贵象牙,1-2元/小时的低价,让台球迅速席卷街头巷尾,1988年就有媒体报道,某不到10公里的路段竟密集摆放200多台台球桌,与录像厅、溜冰场、游戏厅并称为街头四大娱乐。
规则简单是其普及的关键,16个球6个洞,10分钟即可上手,面对面的社交属性更让它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2005年,台球迎来职业化转折点。

18岁的丁俊晖在北京大学生体育馆斩获中国公开赛冠军,1.1亿观众通过央视见证这一时刻,九球天后潘晓婷此前保持国内不败纪录,成为中国首位台球世锦赛冠军。
双星崛起让台球摆脱街头娱乐标签,3.4万家相关企业涌现,体校、名校纷纷开设台球专业,资本首次嗅到其中商机。

但好景不长,随着电竞产业爆发,Dota、英雄联盟等游戏抢走核心年轻群体,KTV、网吧的激烈竞争分流客源,加之行业大而散缺乏规模效应,台球行业逐渐陷入沉寂。
沉寂十余年后,台球为何能强势回归,核心在于时代需求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契合,首先是休闲偏好的结构性转变。

根据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近年来增长率最快的娱乐活动集中在逛公园、瑜伽、骑行等健康低成本领域,而密室逃脱、剧本杀、手游等重体验或高耗时项目需求持续下降。
台球恰好踩中这一趋势:运动强度适中,既能活动身体又不疲惫,消费门槛亲民,30元/小时的定价低于多数线下娱乐,社交属性突出,既适合朋友小聚,也能通过轻互动打破陌生壁垒,成为20-29岁群体(占比超四成)的社交新选择。

另外是资本加持下的产业升级,传统台球厅受制于高额房租、人工成本,200平门店投资需数十万元,连锁化难以推进,而资本入局后,自助台球厅成为破局关键。
4-6张球台的轻量化模式,无需店员值守,消费者扫码或刷脸即可开台计时,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24小时无人台球厅数量同比增速高达2030%,小铁文娱、谭小鱼等品牌半年内扩张6000家门店,其中小铁文娱单品牌就获得腾讯近1亿元融资。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扩张门槛,更契合社恐群体需求,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赛事与流量的双重助推。

2023年中式台球国际大师赛上,冠军郑宇波斩获500万元奖金,用麻袋装钱的场景全网刷屏,这一金额不仅刷新台球赛事纪录,更超过斯诺克世锦赛50万英镑的冠军奖金。
职业选手与网红的联动进一步放大热度:潘晓婷、丁俊晖通过社交媒体持续输出内容,民间达人如气运之子子涵凭借全靠运气的神奇进球出圈,抖音台球话题播放量突破2500亿次。

专业赛事的高端化与民间流量的大众化形成互补,让台球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热潮之下,行业隐忧逐渐显现,首当其冲的是助教服务的灰色地带。
某消费平台数据显示,台球助教月薪普遍在1.5万元以上,高端从业者可达4-5万元,但招聘要求对经验、学历无限制,却明确标注年龄、身高、外形等条件。

服务定价同样分层,初级助教每小时收费数十元,高级助教可达150元/小时(合2.5元/分钟),光鲜定价背后,部分商家暗藏猫腻。
有人曝光,家人每月在台球厅消费上万元,远超单纯打球的合理支出,质疑助教服务存在特殊暗示,记者暗访发现,多家俱乐部刻意营造暧昧互动氛围,诱导消费者高额消费。

更有消费者反映,约见1名助教却到场10人,4小时消费5062元,其中大部分费用来自酒水、零食等捆绑消费,这些乱象不仅破坏行业口碑,更让台球厅沦为变相娱乐场所,触碰合规红线。
对于创业者而言,看似美好的加盟蓝图同样暗藏风险,某加盟网站显示,50-80㎡的社区店启动资金15-25万元,包含4.8万元加盟费、8-12万元设备费、3-5万元装修费。

品牌方测算:单台每小时收费20元,每日运营5小时,10张球台月收入可达3万元,叠加饮料等副业收入,不到7个月即可回本。
但实际运营中,隐性成本远超预期:球台损耗、无人设备维护费用高昂,部分门店加盟总投入超30万元,客流依赖选址与品牌知名度,多数门店难以达到理想上座率。

更关键的是,行业缺乏技术壁垒,资本助推下的快速扩张必然引发同质化竞争,一旦年轻人娱乐偏好迭代,门店营收将面临断崖式下跌,目前已有多位创业者分享失败经历,印证了行业看着门槛低,实则水很深的现实。
台球的二次爆火,本质是传统运动适配现代需求的成功案例:既保留低门槛、强社交的核心优势,又通过智能化、轻量化升级契合当下消费习惯。

但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三大关隘:规范服务边界,剥离助教服务的灰色属性,回归运动本身的专业价值,提升行业壁垒,通过赛事IP打造、专业培训体系建设、差异化场景设计,避免陷入低价竞争。
最后平衡扩张速度与运营质量,资本加持下的规模化需以精细化运营为支撑,避免重蹈此前大而散的覆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台球的崛起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休闲选择。

但对于创业者,盲目跟风不可取,建议先观察区域市场饱和度,调研目标客群消费能力,再结合自身资源选择模式,是加盟成熟品牌,还是聚焦小众市场。

毕竟,任何风口都有周期,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项目,才能在热潮褪去后依然立足,从19世纪末的绅士消遣,到20世纪90年代的街头狂欢,再到如今的资本风口,台球的百年沉浮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但热度之下,更需保持清醒: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资本的助力,更需要对运动本质的坚守,当泡沫褪去,留下的终将是那些真正尊重消费者、敬畏行业规律的从业者。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