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 4月24日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评选结果揭晓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成功入选。
这是继2003年、2015年之后
第三次获评“十大”
这一次
究竟有什么样的新发现、新突破?
一起来听听专家揭秘
终评会现场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觉得这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世界史上关于圣城争论的问题。周原遗址可以坐实是中国第一个圣城,一直延续到当今。圣城就是一个王朝“一把手”所在地。周原遗址不仅解决了先周的问题,也解决了丰镐和周原的关系问题。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周原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中国西周考古最重大的发现。首先,确认了周原在先周时期的都邑地位。以往只知道古公亶父迁岐,但先周时期的政治中心究竟在哪,一直不明确。这次发现了2500平方米的宫殿和一系列的建筑,确认了周原在先周时期,也就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就是一个都邑性的中心遗址。
第二,发现了西周时期的三重城垣,“宫城”、小城、大城。且修建时间、使用年代都有明确的层位关系,填补了对西周时期周原聚落形态认识的空白。以往发现的众多青铜器窖藏,认为是不同贵族采邑,现在看来应为同时期最大规模聚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性发现。
第三,西周时期甲骨的发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记载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王朝以及与各个诸侯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1999年起,三家单位合作开展周原的发掘,秉持清晰的都邑考古理念,揭示出了道路网络、水网系统及大型建筑,厘清了城垣结构、城市规模。为夏商周都城考古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板,具有重大的突破性意义。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周原遗址是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调查发现,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研究,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过去发现了大量的窖藏,还有零散的西周遗迹,但对聚落整体情况了解很少,可称为零散、不成系统。这次的发现非常重要,之所以能成为十大发现,是由于周原考古队按照聚落考古的理念,厘清了周原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发现了城。不仅发现了西周时期的三座城垣,而且发现了先周时期的大型建筑,这样一下就纲举目张,把过去几十年发现的散乱的遗迹都画到这张图上。这张图带活了过去的发现,可谓老遗址结出了新果。
雷兴山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说到周原遗址,大家可能认为周原是周,与夏商没有关系。其实不是这样的,商文化分布的最西边缘,是在周原遗址,称为“商文化京当型”,是商文化晚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
周原遗址以西没有商文化。商文化之后,在西周建立之前,这一段时间也属于商时期、商文明,也就是先周文化。先周文化探索已经历经百年,虽然学界认为周原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是都邑,但一直未得到确认。甚至周原考古队内部也曾怀疑该地是否为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是否为周人灭商前的都邑。这三座城址的发现,摸清了周原遗址的格局,更确认了它是西周王朝的都邑。因此,这可以称为先周文化百年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发现。
此外,考古人员在宫城南门西侧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41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38字,内容涉及西周政治、天文历法等多方面,史料价值重大,是研究西周甲骨学与西周历史的罕见出土文献。
张天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周原遗址能入选2024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实是长期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年在聚落考古观念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是商周都邑考古和周原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可以说有“三个发现、两大突破”。
三个发现
第一,周原遗址西周城址的发现确认。理清了“宫城”、小城和大城的结构和年代关系。发掘证实小城和“宫城”是具有明确设计规划的同一城市结构,兴建于商末周初,西周时期一直沿用。大城则建于西周晚期,西北城墙与小城南。北墙衔接,表明小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两期城在西周晚期曾共存并用。
第二,揭露了大小城的两座城门,勘探明确了“宫城”内的建筑分布信息,理清了大城东门附近的大型建筑群,结合以往的建筑、作坊、度和水利设施的布局结构,初步了解到周人的城市规划特点。
第三,在王家嘴区域发现并揭露的先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为确认周原遗址是“太王迁岐”的岐邑所在,提供了关键性的实证。
两大突破
首先,周原西周城址的发现,突破了学界对西周都邑是否营建城垣的猜想,和以为商周时期“大都无城”的认识。
其次,先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在王家嘴的发现,突破了学者对太王岐邑位置的多种推测,回归到古史记载的空间。
另外,较多甲骨文的发现,增加了许多历史记载的信度和研究资料信息。
所以周原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非意外,而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王占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
周原此次入选的意义有三。第一,城址的确认是一个框架性的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给城内城外的遗迹遗物、相关研究提供时空参考,提升考古资料的价值。第二,对探讨周人的首都所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第三,大量甲骨文的发现对周代历史的研究有重要促进作用。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