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亿市场重启!首批扇贝抵华,核污水排海两年后,中日贸易破冰

一场持续了十四个月的检测,最终被几筐扇贝敲开了口子。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7日获悉,日本北海道产冷冻扇贝已经面向中国出货。

它曾是争议的焦点,是核污水排海后的“牺牲品”;现在又成了信任回归的象征,如今在镜头下,它从北海道冷库出发,一路跨越海关、检测、协议与舆论,最终抵达中国市场。

这是中日之间,一场围绕“能不能吃”展开的外交、科技、监管、情绪博弈的阶段性结果。

暂停一年多,那些从餐桌上“消失”的日本水产去哪了?

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计划。这不是突发事件,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21年4月,日本政府就已决定要将处理过的核污水排入大海,并声称“经过处理后已达安全标准”。

问题是,别人信不信?

答案很明显:中国当天就做出了回应:全面暂停进口原产日本的所有水产品。这个“全面”两个字,不止是象征意义。从鲍鱼、鱿鱼、三文鱼,到扇贝、牡蛎、海参,乃至调味干货,统统下架。

而在这之前,中国市场是什么地位?

2022年,日本对全球出口的水产品中,有22%流向中国,金额高达871亿日元(大约43亿元人民币)。中国不仅是日本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还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

暂停之后,日本怎么办?很现实,他们开始“找下家”:韩国、越南、泰国、欧洲……但无论怎么看,这些市场的容量、消费能力、饮食习惯,都无法即时替代中国。

以扇贝为例,日本北海道的冷冻扇贝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占有率极高,尤其是在日料、酒店、连锁品牌中属于“刚需货”。这些产品转向欧美,运输成本高、接受度低,损失明显。

而日本国内呢?需求有限,价格下跌,库存过剩,渔业协会多次向政府请愿,要求“想办法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首批6吨扇贝能在今年11月重新出口到中国,背后是日本水产行业在抗压一年多后的集体“松口气”。

扇贝的“入境”更多是一个信号,而不是一个全面放开的起点。它说明中方已经开始在科学监测与政策调整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也意味着中日之间的水产品贸易关系正在试探性地松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日本海产品都将迅速恢复进口。事实上,除了扇贝之外,其他水产品的进口前景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恢复的节奏不会太快,甚至可以说是“极度谨慎”。

这种态度反映出一个现实——进口可以谈,但信任不能强求。只要日本在技术处置、信息公开和国际合作上做得足够透明,后续恢复其他水产品的进口才有可能继续推进。

不是全面解禁,是有条件“试探”:中方态度没那么松

很多人看到“日本水产品恢复出口中国”,以为这是中国方面彻底放开限制了。其实不然。

2024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声明里,讲得很清楚:中日双方就核污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中国将在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测框架、并在独立采样机制到位之后,逐步、基于科学证据恢复部分符合规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

几个关键词非常明确:

参与:不是旁观,而是要参与到国际监测机制中。

独立采样:不是你说安全就安全,要我自己采样自己测。

逐步:不是一次性放开,是一步步走。

符合规准:达不到中国的标准,哪来的通行证?

也就是说,这次扇贝出口,并不意味着其他水产品也能“跟着出海”。它更像是一次“样板房”:我先看看你这批货的检测报告、运输流程、数据披露、公众反馈,再决定下次要不要继续进口。

这种做法并不罕见。实际上,中国在处理类似敏感贸易问题时,常常采取“试点+滚动评估”的策略。比如此前对澳大利亚的葡萄酒、煤炭等产品,都是先部分恢复,再根据表现扩大范围。

所以别被“破冰”两个字迷惑。这次是一次谨慎的伸手试水。合适,才有第二批、第三批。否则,扇贝刚上货架,就可能又被撤下。

谁来定义“安全”?

日本排放核污水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有ALPS(多核素处理系统),把放射性物质过滤掉,然后稀释,再排入太平洋,完全在国际标准以内。

听起来很科学对吧?但问题在于,这种“科学”到底是谁说了算?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确实出具了一份报告,表示“排海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但多个国家的民间机构、环保组织、渔业团体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甚至连日本国内也有不少人反对。

最核心的问题是:即便你排的是“合规污水”,但它源头是核电站残留的放射性物质,公众能接受吗?

这恰恰触碰到了“科技监管”与“公众情绪”之间的张力。

以中国为例,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敏感,从“地沟油”到“瘦肉精”,再到“核辐射”,每一次危机都会引发强烈反弹。你可以说数据合格,但普通消费者不懂ALPS、不信IAEA,他们只在乎一个问题:

这东西,敢吃吗?

而在信息极度透明化的今天,舆论压力是实打实的变量。日本水产品即便恢复出口,要想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靠的是长期稳定的检测机制、公开透明的报告、以及不断证明“我没有问题”。

而不是一句“IAEA说可以”。

市场可以恢复,信任却是慢变量

从这批扇贝的重新入华可以看出,中国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科学证据和国际监督的基础上进行“有条件调整”。这种灵活性,是对监管体系成熟度的一种体现。

但市场恢复是一回事,信任重建是另一回事。

日本可以通过检测说明这批货是安全的,但消费者不会因为一份报告就立刻买单。尤其是面对“核污水”这种极具心理压力的议题,信任的修复远比市场的修复慢得多。

目前,很多日本水产品在中国的电商平台上依然没有恢复销售,线下商超也很少看到“福岛周边”的产品。哪怕是北海道扇贝,商家也会特别注明“非福岛产区”,生怕被误解为“问题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扇贝出口只是一个“技术性破冰”,它解决了监管层面的问题,但舆论层面、消费层面、品牌层面的问题,还远未解决。

更重要的是,排污计划还要持续30年。这意味着,每年都可能有新的争议、新的检测、新的博弈。一次出口不代表长期安全,一次进口也不意味着完全信任。

这次“扇贝事件”,说白了是一场现实主义操作:中日之间在商业利益和外交关系之间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

但平衡不是终点。政治可以谈判,经济可以恢复,但信任这个东西,不靠协议来建立,也不会因为一次出口就自动回归。

中方这次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科学第一,监管优先,公众感受不能忽视。日本要想真正恢复出口,不仅要把产品检测做得更细致,更要让消费者看到一个长期负责、透明公开的态度。

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核污水排放这件事上,真正的终点,不在今天这批扇贝能不能进来,而在未来三十年,日本能否持续拿出让全世界放心的行为与数据。

这是一场长期监督下的马拉松。

参考资料: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恢复

2025年11月7日, 09:06 (更新: 2025年11月7日, 09: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扇贝   污水   中日   贸易   市场   日本   中国   水产品   北海道   科学   公众   层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