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肥猫”郑则仕依然健在,这么说我被谣言骗了10余年?

今日,被一则热搜消息吸引了,74岁的“肥猫”郑则仕回应去世传闻。说实在的,我个人也以为可爱的“肥猫”也早已故去了,而且这样“确切”的消息似乎已经有了近10年了。

依稀记得,“安哥”成奎安去世不久,就传出了“肥猫”去世的消息,想想时间点儿,的确应该有10多年了。

要不是74岁的郑则仕对着镜头轻描淡写一句“放心,我还在”,我们一直就会被真相蒙在鼓里。

这则澄清热搜下,不少网友坦言和笔者一样,早已信了“肥猫已故”的传言——毕竟那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从“糖尿病并发症”的死因到“玛丽医院离世”的细节,再到被恶意嫁接到达叔追悼会上的黑白照片,层层包装下,谎言竟比真相更有“说服力”。

这荒诞的谣言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郑则仕因投资失利背负千万债务,正咬牙拍戏偿债时,就有人杜撰他“大病身亡”的戏码,连“祠堂前捧菊落泪”的丧礼场景都编排得活灵活现。成奎安去世后,这则谣言更是借势发酵,将两位港星的命运恶意捆绑,一晃竟流传十余年。当74岁的郑则仕重返TVB拍戏时,还要抽空录制视频辟谣,这般荒诞背后,造谣者的居心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是什么让造谣者对一位老演员的生死如此“执着”?答案藏在流量时代的畸形逻辑里。对无良营销号和投机者而言,“名人去世”是天然的流量密码——老牌港星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其“死讯”自带猎奇性与情感冲击力,极易引发转发与讨论。郑则仕常年深耕影视圈,公众认知度高却鲜少炒作,信息更新的滞后性让他成了绝佳的造谣目标。更卑劣的是,造谣者深谙传播套路:用具体的时间、地点、病因构建“真实感”,借同期明星的真实事件混淆视听,再靠算法推荐放大传播,一套组合拳下来,谎言便在无数人心中扎根。

若说早期造谣是趁虚而入,那后续十余年的反复炒作,便是赤裸裸的恶意霸凌。2021年谣言最盛时,连人工智能搜索引擎都信以为真;2023年吴孟达病逝,竟有人翻出郑则仕的旧照P成遗像蹭热度。这些操作早已超出“博眼球”的范畴,而是将他人的名誉与家人的情感当作收割流量的工具。试想,当郑则仕的亲友一次次在社交平台看到“故人”的讣告,当他本人要在片场与债务间挣扎时,还要应对外界关于生死的问询,这钝刀割肉般的伤害,造谣者何曾有过半分恻隐?

更值得警惕的是,“肥猫被去世”并非个例。陈奕迅因演唱会延期就被传“新冠并发症离世”,众多老艺术家都曾遭遇类似谣言。这些谣言的蔓延,离不开三重推手:一是造谣者的利欲熏心,零成本的键盘敲击能换来可观的流量收益;二是传播机制的纵容,算法偏爱争议性内容,让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三是部分公众的盲目跟风,在未核实信息时便出于“惋惜”情绪转发,无意间成了谣言的帮凶。当“越离奇越传播”成为网络潜规则,当辟谣成本远高于造谣成本,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便会不断上演。

郑则仕的澄清视频里,没有愤怒的控诉,只有平静的告知。这位凭借《肥猫正传》打动无数人的影帝,用半生演技诠释角色,却要在晚年反复证明自己“还活着”。这荒诞的现实,该给所有网络参与者提个醒:流量不该是良知的遮羞布,猎奇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当我们下次看到耸人听闻的“名人死讯”时,不妨多等一分钟,多查一个来源——毕竟,对他人生死的敬畏,才是网络文明最基本的底线。

愿“肥猫”的戏能继续拍下去,更愿这世间的谣言,能早日随肥皂泡一同破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娱乐   余年   谣言   流量   荒诞   消息   港星   死讯   恶意   真相   盛时   生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