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生说 | 别让“体重偏见”成为影响体重管理的绊脚石

在追求健康体重的道路上,许多人都遭遇过重重阻碍。除了饮食、运动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体重偏见”正成为持续体重管理的隐形绊脚石。这种基于体重的歧视和刻板印象,不仅会伤害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实际的体重管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体重偏见普遍存在

从数据来看,体重偏见的普遍性令人震惊。有研究表明,19%至42%的高BMI成人(尤其是女性)报告经历过体重歧视,70%的受访者认为肥胖人士在就业或社会生活中会面临被歧视的处境。

肥胖者常常被贴上“懒惰”、“缺乏自律”等标签,在求职、社交等方面遭遇不公平对待。医护人员的偏见可能导致肥胖者被贴上“不配合治疗” 的标签,引发诊断不足、治疗延误和沟通障碍等问题。另外40%~50%的减重人群存在内化的体重偏见,即他们将“懒惰、贪吃”等社会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这种偏见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体重偏见的成因

体重偏见的形成源于多重社会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现代社会常常把“瘦”等同于自律、健康,而把“胖”和懒惰、不自律挂钩。而这种观念被广告、影视剧、社交媒体不断放大,以致肥胖是个人责任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而客观遗传、社会环境等因素被忽略。

此外,人们习惯用外表快速判断一个人。体重是肉眼可见的特征,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认为:胖=不自律=能力差,但实际上,体重受基因、代谢、药物、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健康焦虑。虽然肥胖可能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但媒体常常夸大这种关联,导致一些人把对疾病的恐惧转变成对胖人的排斥。而事实上,健康程度并不只是取决于体重的高低。

3.体重偏见阻碍体重管理

当个体不断遭受外界关于体重的负面评价时,很容易陷入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2021年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的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近14,000名参与超重人员的调查显示,因体重耻辱感,人们产生了饮食不适应、久坐行为、慢性压力、抑郁和焦虑风险增加、自卑、身体形象不佳、药物滥用甚至自杀倾向等问题。体重偏见所带来的慢性压力会导致肥胖人群体内皮质醇的分泌水平比正常人群高出33%,升高的皮质醇会降低大脑对瘦蛋白的敏感性,刺激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欲望,阻碍或延缓饱腹感信号,进而导致饮食失调,造成体重增加的恶性循环。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干扰正常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体重管理难上加难。

4.消除体重偏见,科学体重管理

体重偏见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认知。要建立科学的体重观,首先要明确:体重数字≠健康程度。真正的健康是一个多维概念,需要综合评估饮食结构(如每日蔬果摄入是否达标)、运动习惯(每周是否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睡眠质量(是否保证7~9小时)、心理状态等多个指标。

BMI指数只是一个粗略参考,更应关注体脂率(男性15~20%、女性20~25%为健康范围)、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和各项代谢指标。

我们必须打破“瘦即自律,胖即懒惰”的刻板印象。科学研究表明,体重受遗传因素(影响达40~70%)、激素水平(如甲状腺功能)、药物副作用(如某些抗抑郁药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社会环境(如食品工业的营销策略)等多重因素影响。与其过分关注体型,不如重视健康行为本身——一个保持规律运动、均衡饮食的“超重”者,其健康风险可能低于久坐不动、饮食失衡的“标准体重”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避免对他人身材妄加评论,这种随意评判可能带来心理伤害。相反,应该用“你最近气色很好”替代“你瘦了好多”这样的表述,用“要不要一起运动”替代“你该减肥了”的建议。同时要警惕商业营销制造的体型焦虑,85%的广告图片都经过修图处理,“月瘦10斤”等宣传往往夸大其词。

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是个性化的:通过专业体成分分析制定科学方案,关注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3.9~6.1mmol/L)等客观指标,建立可持续的运动习惯(如每周3次快走+2次力量训练)和饮食模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记住,健康的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追求单一的体重数字。让我们用科学认知取代偏见,用同理心对待不同体型,共同营造更包容的健康环境。


文字/ 郑丹萍 张雨 杨雨佳 朱宏伟

审核/ 陈伟 姜忆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养生   体重   绊脚石   偏见   健康   饮食   肥胖   因素   焦虑   负面   懒惰   皮质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