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是木头做的,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因为不能烧,也不敢烧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此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琢磨鸟琢琢琢

编辑 |琢磨鸟琢琢琢

前言

一根火柴能烧毁一座木屋,可在古代战场上,面对木制城门,却鲜有人点火攻城。

这不是手段落后,而是有苦难言。

火,明明唾手可得,却成了最不敢用的武器。

为何敌军宁愿撞门凿墙,也不轻易点燃火焰?

木头门背后,藏着怎样的禁忌与后果?

古代城门与护城河的火防设计

古代修筑城门,工匠们总是精心挑选上好的木材,如枣木、铁桦木等。

这些木头不仅质地坚硬,更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具有相当的韧性和耐火性。

城门表面刷上厚厚的油漆,镶嵌铜钉铜条加固,防火性能大大提升。

即便遇上火攻,也不易轻易烧毁。

城门前的护城河也是一道天然屏障。

宽阔的水面隔绝了攻城者的脚步,大大降低了火攻的可能性。

古时的人们在筑城时,往往会因地制宜,就近引来河水,在城墙周围开凿出一条条护城河。

一些护城河水深数丈,水面宽达数十米,攻城者根本无法轻易通过。

即便有人想要趁夜色偷偷接近城门放火,也很容易被守城士兵发现。

只要守军及时将河水引到城门周围,便能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火势。

此外,护城河中的水草泥沙也能起到阻燃的作用,使攻城者的火攻难以奏效。

因此,在护城河的重重阻隔下,攻城者想要用火攻破城门,无疑是难上加难。


瓮城,攻城軍的噩梦

当攻城者好不容易冲进外城门时,守城者还有瓮城这一杀手锏。

瓮城是古代城防中一种独特的防御工事,它通常由两面高大厚实的内墙组成,呈环形布局,可以让守军集中兵力,对攻入城内的敌军形成合围之势。

瓮城墙高数丈,顶部还设有箭塔、敌楼等防御设施,守军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地向攻城军发起进攻。

同时,瓮城内部空间狭小,地形复杂,很容易造成攻城军的行动受阻、队形混乱。

一旦攻城军冲进瓮城,就等于自投罗网,极易遭到守军的前后夹击。

此外,瓮城的入口处往往设有多重门户,攻城军必须接二连三地攻破这些障碍,才能最终杀入内城。

在这个过程中,守军可以利用门楼、箭塔、垛口等防御工事,对攻城军发起反击。

特别是在门洞狭窄的瓮城入口处,守军可以集中兵力,与攻城军展开肉搏战,给对方造成大量伤亡。

就这样,瓮城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巧妙的布局,成为了古代城防中一个令攻城军头疼不已的"陷阱"。

无数仓皇冲入瓮城的敌军,都在这个"死亡陷阱"中尝到了苦头,成为守城者刀下的亡魂。

火攻,代價不菲

乍一看,火烧城门似乎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攻城方式,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攻城军若想实施火攻,就必须在城墙下堆积大量柴草、油脂等易燃物,并派出士兵冒着被射杀的危险,手持火把奔赴城门前点火。

在这个过程中,守城军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们会调集弓箭手、投石手,在城头城垛处向攻城军射箭投石,给对方造成大量伤亡。

与此同时,守城军还会利用城门箭窗、吊桶等防御设施,向城下泼洒开水、滚油,对攻城军发起反击。

在密集的箭雨、石雨和滚烫的液体下,攻城军恐怕还没来得及放火,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即便攻城军侥幸接近城门,并成功放火,守城军也有办法迅速扑灭火势。

守军可以调来附近的水源,利用水桶、水袋等工具灭火。

一些守军还会机智地在城墙上开辟蓄水池,平日里储满河水,一旦遇袭便立即开闸放水,浇灭城门上的火苗。

此外,守军还可以利用沙土、湿布等物,直接扑打城门上的明火,或者用长矛、钩镰等工具,将城门上的可燃物清理干净。

在守军组织有序的扑救下,城门上的火势往往很快就能被扑灭。

如此一来,攻城军的火攻不仅前功尽弃,反而会因为守军的反扑而遭受更大损失。

1461年,曹钦叛乱期间,攻城军曾一度尝试火攻。

然而熊熊烈火非但没能攻破城门,反而阻碍了攻城军自身的行动。

最终攻城计划惨遭失败,教训十分深刻。

攻城利器,各显神通

比起冒险实施火攻,攻城军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那就是祭出云梯、投石车、撞城车等专门的攻城武器。

这些武器各有所长,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城池发起进攻,为攻城军提供更多制胜机会。

云梯是一种可以帮助士兵快速登上城墙的攻城器械。

它通常由数段木梯拼接而成,全长可达数十丈,只需手脚并用,便可敏捷地爬上高耸入云的城墙。

一旦攻城军登上城头,守军的防线就等于被突破了。

为了防止云梯被击毁,攻城军往往会同时架设多架云梯,并派出精兵在一旁掩护。

如果云梯攻城得手,攻城军就能利用城墙上的有利地形,与守军展开进一步的攻坚战,直至拿下整座城池。

投石车和撞城车则是专门用来摧毁城门、城墙的利器。

投石车外形酷似一架巨型弹弓,可以将数百斤重的石块抛射到数百米外。

当巨石砸在城门上时,木质的城门往往会被砸得粉碎,城门洞口也可能因此坍塌,为攻城军的突击创造机会。

撞城车同样以破门为主要目的,它一般由巨木或铁板制成,下方装有结实的车轮,士兵们推动撞车向前冲击,狠狠地撞向城门。

一次次地冲撞之下,就算最为坚固的城门也难以幸免。

一旦城门被攻破,攻城军便可一拥而入,直捣黄龙,最终攻陷这座城池。

兵者诡道,守方胜算更大

在古代,攻城战可以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攻城一方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全面考虑城池的防御体系,找出制胜的突破口。

比如,他们要弄清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以便因地制宜,制造合适的攻城器械。

他们还要摸清守军的数量和兵力部署,寻找防守薄弱的城段,集中兵力发起进攻。

此外,攻城军还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谨防从侧面、后方受到伏击。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攻城军很可能会在半途中遭遇挫折,甚至全军覆没。

相比之下,守城一方的胜算无疑更大。

高大坚固的城墙、完善齐备的防御工事、充足的粮草储备,这些都是守军赖以生存的根本。

守军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或主动出击,或坚壁清野,耗尽敌军的有生力量。

同时,守军还可以修建多重防线,即便外城失守,仍可退守内城,拖延敌军的攻势。

只要守军能够守土有责,同仇敌忾,就算攻城军在人数、装备上占尽优势,也未必能够轻易攻下一座坚城。

正所谓"攻城为下,守城为上",这些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得一清二楚。

结语

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一扇不起眼的木质城门,竟成为攻守双方角力的焦点。

烧还是不烧,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则考验着攻城者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攻城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孤注一掷。

唯有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方能决胜千里。

那些巍然耸立的古城门,正是无数先人用生命和智慧铸就的丰碑,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头条深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城门   火烧   木头   古代   守军   火攻   城墙   护城河   云梯   敌军   城池   防御工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