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洪流|缅甸密支那前线战壕,复旦才子向交大佳人写下最美情书

“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复旦大学校史馆中,一封1944年从缅甸密支那前线寄往重庆的“战地情书”令人动容。这是流行歌曲《给你的歌》的原型,寄件人是“复旦才子”曹越华,收信人为“交大佳人”王德懿。

曹越华是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向缅甸前线战场输送的第一个学生。展板上,信件旁的黑白照片留下他在密支那丛林中的身影。曹越华曾是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翻译,亲历了标志着中国西南战略形势得到根本改观的密支那收复战,见证了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的主力被歼灭。

曹越华的儿子曹庞沛介绍,父亲1918年9月18日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家庭,那天皓月当空,由此得名“月华”。十三年后,这天成了“九一八”国耻日,在川东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的祖父愤然把“月”改为“越”,希望父亲能像越王勾践那样一雪前耻。

1938年,复旦大学内迁重庆,20岁的曹越华考入外国语言文学系,师从文学大师洪深、曹禺等。没多久,日寇的炮火惊醒了他的文学梦。临毕业时,正逢部队急需翻译,精通英、俄、法三种语言的曹越华毅然应召入伍,并成为昆明炮校译员队副队长。在一次学生聚会上,他认识了曾就读于交通大学的王德懿,两人一见钟情。

1944年7月28日,曹越华突然接到命令被调往前线,根本来不及与王德懿告别。8月初,他被分到新一军新30师88团3营当翻译官,随部队直飞缅北重镇密支那。抵达密支那当晚,曹越华就进入前线阵地。他在当年9月29日写下第一封信,将战地所见所想告诉王德懿。经历惨烈的战斗,他在信中坦言“这情形将一个从未摸过枪的人推到极度考验之中”,也写下“这是我青春时代第一次以最庄严的生命名义,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出征”的豪言壮语。

自1943年10月起,中国远征军与盟军经过17个月的连续作战,收复缅甸北部大小城镇50余座,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为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这封信中,他还提到“部队又要开拔了,将继续向南挺进,目标是南坎、苗堤等,直至解放中部重镇八莫,会师乔梅”。包括他之后陆续写给王德懿的十数封信,都成为战场纪实。在主攻南坎的战役中,他们遇到了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面对如此血海深仇,远征军战士势必要将他们全部歼灭在此”。战斗空前激烈,不时传来排长、连长阵亡的消息,他看到师长唐守智端起机枪冲了出去。“那种化悲痛、置生死之度外的超人力量,撼天动地。我开始坚信,为什么我们的抗战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千千万万的这样的将士。”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曹越华与王德懿重聚。之后,他们回到重庆,在毗邻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的名阁“数帆楼”喜结连理,时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伍蠡甫是证婚人。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他们迎来“钻石婚”之际,以及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们迎来“白金婚”之时,他们两度回到“数帆楼”前,在相同位置以相同姿势拍摄了婚纱照,记录下这段“跨越世纪的爱情”。

2019年曹越华去世,享年101岁。2023年王德懿去世,享年106岁。

原标题:《奋起·洪流|缅甸密支那前线战壕,复旦才子向交大佳人写下最美情书》

栏目主编:顾一琼 文字编辑:祝越

来源:作者:文汇报 单颖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缅甸   复旦   支那   战壕   洪流   才子   交大   佳人   前线   情书   复旦大学   重庆   日军   远征军   师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