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和朋友聊完想买婴儿车,打开购物App就刷到相关推荐;中午说要吃火锅,下午短视频平台就推火锅店测评。
遇到这种事,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手机是不是在偷听我说话”。
但说实话,我之前也这么怀疑过,甚至还特意对着手机说些冷门商品测试,后来查了技术资料、看了监管调查才发现,手机真没那么“爱偷听”。
为什么App能精准推你想要的?根本不是靠麦克风窃听,是“用户画像”在起作用。
平台要盈利,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免费用App+靠广告赚钱”。
想让广告效果好,就得推给可能感兴趣的人,这时候“用户画像”就派上用场了。
你在App里填的性别、年龄,是给画像打基础;点赞一篇数码文章,算法会给你加“数码爱好者”标签;买了一包猫粮,系统会把“养宠”标签也贴上。
本来想,这么多标签会不会暴露太多?但后来发现,平台根本记不住你叫什么、住哪,它不用知道你是张女士还是李先生,只要知道“这个有‘养宠’标签的用户可能需要猫砂”,就把猫砂广告推给你。
那为什么在A平台搜了东西,B平台也会推?比如在小红书搜“露营装备”,大众点评就推露营地。
这不是平台在互相“监视”,是它们共享了你的设备标签。
就像你在手机店买了新手机,店员给你推手机壳,你不会觉得奇怪;但要是走出店门,陌生人突然过来推同款壳,你就会害怕。
差别就在“是不是同一个主体”,店里的推荐是你授权的,陌生人的推荐,是信息跨了主体,才让你有被跟踪的感觉。
还有人觉得,平台肯定在卖个人信息。
老实讲,几毛一条的个人信息,远不如吸引广告主投钱赚得多。
而且现在隐私法规越来越严,随便卖信息是违法的,大多数正规平台不会冒这个险。
真正的风险,是平台没把数据保护好,被别人偷了去,这就像你把钱放抽屉,抽屉没锁好被人偷了,不是你不该放钱,是锁没管好。
很多人一听说信息可能泄露,要么彻底躺平,觉得“反正没隐私了,随便吧”;要么干脆不用网络,连外卖都不敢点。
但很显然,这两种做法都走了极端。
隐私从来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开关,就像环保不是让大家回到没电灯的时代,是在方便和保护之间找个舒服的度。
比如实名制,有人觉得“实名了就没隐私”。
我小区有台刷脸售货机,第一次用的时候特别担心,怕它存我的人脸照片。
后来才知道,它只认“这张脸对应的账户有钱”,不会存我的名字、身份证号。
只要这些信息没被乱传、没被偷走,实名和隐私其实不冲突。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也不少。
我现在会定期检查App权限,把不常用App的麦克风、位置权限关掉。
本来想把所有权限都关了,但后来发现,外卖App要位置才能送对地址,付款要实名才安全,所以就只关了非必要的。
这么做之后,广告没那么“精准”了,但至少不用总被无关推荐打扰,也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信息被乱用。
如此看来,“隐私已死”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我们不用躲着数字时代,也不用被迫接受“没隐私”的现状。
多懂一点App推荐的逻辑,少给一些非必要的权限,就能在方便用手机的同时,守住自己的隐私。
与其纠结手机有没有偷听,不如学着怎么管好用手机的“度”,这才是应对隐私焦虑最实在的办法。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