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蒸腾,长夏已至,一年中最“难熬”的三伏天即将开启。
而今年的三伏却“非同寻常”:时隔十年重回30天标准时长(初伏7月20日-7月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
看似周期缩短,祛寒挑战却更艰巨!“晚入伏+母伏(通常雨水多,以闷热为主)+秋包伏(立秋后持续高温)”三重因素叠加,形成了湿热缠绵难解、寒邪深伏难透的特殊格局,今年的三伏天注定是场“硬仗”!
《汉书・郊祀志》中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点明了三伏暗藏阴阳博弈。
此时天地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大开、气血外浮,宛若开启天然“排寒通道”,恰是借天时伟力,拔除深伏寒邪、培固亏虚元气的黄金窗口,正是“冬病夏治”能够奏效的关键。
《伤寒论》警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唯有顺应天时调养,才能为秋冬健康牢筑根基。接下来就教你把握这关键的30天,科学调养,破湿热、祛陈寒!
三伏天横跨小暑与处暑之间,暑热与湿气交织,看似酷暑难耐,恰恰为“冬病夏治”提供了绝佳舞台:利用自然界至盛的阳气,化解人体深伏的阴寒病根。
那么,“冬病”为何要“夏治”呢?
《黄帝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顺应四时之气调养生命。许多在秋冬季节反复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咳喘、关节痛、畏寒腹痛),根源常在于“阳气不足,寒邪内伏”。
冬季气候严寒,人体阳气内收以自保,此时若强行祛寒如同“逆水行舟”,事倍功半;而到了阳气鼎盛的三伏天,人体与自然同步进入“阳盛于外,虚寒于内”的特殊状态,此时攻逐寒邪,恰如“顺风举火”,事半功倍。
三伏天的三重“驱寒势能”,正是“冬病夏治”的天然引擎:
① 腠理大开:皮肤毛孔疏松程度达到顶峰,犹如打开了身体的“排寒大门”,药物与热力(如贴敷、艾灸)更易渗透至寒邪盘踞之处;
② 气血奔腾:天热促使人体气血循环如同奔涌的河流,既能将药力精准输送到病灶,又能裹挟寒邪排出体外,避免“闭门留寇”;
③ 天阳壮人阳:借助自然界鼎盛阳气激发人体阳气,高效激发并补充人体自身的阳气储备,为秋冬抵御外寒、防止旧病复发筑根基。
抓住三伏时机,以下困扰有望获得明显改善:
① 呼吸之困:化解“肺中寒痰”
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患者常感“肺里像揣着冰块”:冬季遇冷空气就喷嚏不断、咳嗽痰白,夏季吹空调便喉咙发痒、咳嗽加重,其根源常在肺脾气虚,寒痰伏肺。
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受寒邪侵袭;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湿无力,聚湿成痰。寒邪与痰湿相互作用,深伏肺络,成为“宿根”。秋冬外寒引动内寒(伏邪),则症状爆发。
② 寒痛之扰:融化“经络冰封”
各类遇冷加重的关节疼痛、僵硬(如肩颈痛、腰腿痛、老寒腿)、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女性痛经等症,究其根本,无外乎两点:
“不通则痛”,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瘀、湿阻经络而生痛;“不荣则痛”,脏腑阳气亏虚,无法温煦濡养经络脏腑,失养而痛。
这些邪气或虚损在冬季表现尤为明显,但根源常在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抵御和驱散寒邪。
③ 卫表之虚:筑牢“阳气屏障”
平素极度怕风怕冷,动辄自汗,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中医称“卫阳不固”,阳气卫外之力薄弱。
“卫气”如同人体的“金钟罩”,负责温养肌肤、防御外邪、控制汗孔开合。卫阳虚弱,则屏障不牢,风寒之邪极易入侵;营卫不和,则汗液失去固摄,自汗不止,进一步耗伤阳气,形成恶性循环。
① 艾灸:温阳散寒的“能量桩”
核心穴位: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这些穴位如同身体的“阳气开关”。
图片来源于甘草慧养小程序
图片来源于甘草慧养小程序
图片来源于甘草慧养小程序
作用:补充元阳之气,温通经络,驱逐深伏寒邪,手脚冰凉、夜尿频多、痛经等虚寒症状明显者,阳虚体质者尤佳。
建议:艾灸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每穴灸15-20分钟,皮肤潮红温热为度,避免烫伤。艾灸时间优选9-11点或14-16点,最晚不超过21点。
② 乌梅汤:调和寒热的“战略后勤”
三伏天最大的矛盾在于:既要防范寒凉伤脾,又要应对暑热耗气伤津,这恰是中医经方“乌梅汤”的用武之地!
图片来源于甘草生活小程序
组方:方中乌梅敛肺生津、收敛浮阳,山楂消食化瘀、助运化,荷叶清暑利湿、升发清阳,丹参养血安神、活血祛瘀,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开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融“酸甘化阴、温清兼施”于一体。
适用:全方配伍精妙,生津止渴却无冰饮寒凝之弊,收敛浮阳改善虚烦少眠、神疲乏力,对湿热瘀阻导致的脘腹胀闷、肢体困重、舌苔厚腻(常见于肥胖、高脂血症人群)有辅助调理之效,堪称三伏天“清补平衡”的智慧之选。
建议:可于暑热难耐、汗多口干、食欲不振时温服。具体配伍与剂量可咨询医师后根据体质微调,避免冰镇饮用。
③ 三伏贴:精准打击的“靶向导弹”
原理:多选用辛温散寒、化痰平喘、通络止痛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肉桂、生姜汁等,贴敷特定穴位,经皮吸收+经络传导,激发经气,调整阴阳。
图片来源于甘草生活小程序
优势:通过药物经皮肤吸收和经络调节,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操作简便、价廉效优、无创无痛,可自行在家中使用。
关键:务必在正规中医机构进行体质辨识和穴位配伍(不同疾病贴不同穴)。通常每伏贴3次,每次1-2小时(儿童<1小时)。孕妇、急性感染、严重皮肤过敏者慎用。
三伏天是自然赐予人体的“修复窗口期”,此时天地阳气鼎盛,正是打开身体门户,将深藏的“寒债”一举清还的关键时机。
莫让这黄金三十天在空调冷饮中虚度!把握三伏,科学调养,打一场漂亮的祛湿排寒“攻坚战”,为秋冬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