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存取5万以上现金将迎新规,或不再用说用途,但要留一样东西

文|春山

编辑|楸木


最近有个新规引起不少人关注,那就是个人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可能会迎来调整。按照最新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以后或许不用再说明钱的来源或用途了,但还是要留下身份证件等资料。很多人关心这件事会不会影响自己取款的自由,实际情况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事情的起点要追溯到2022年。当时曾经出台过《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银行需要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还要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不过这项规定因为技术原因并没有真正执行落地。后来在2024年底,《反洗钱法》完成修订并于2025年1月实施,强调了要根据风险情况进行尽职调查,而不是一刀切。到了2025年8月,央行、金监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新一版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硬性要求登记资金用途和来源,只保留了身份信息的登记和资料留存。

换句话说,如果新规正式实施,个人去银行办理单笔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就不用再回答“这笔钱从哪来”“准备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了。但有一个新的硬性要求,那就是必须留下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并且登记个人的基本身份信息这也是标题里说的“要留一样东西”。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很清楚,就是确保银行知道是谁在操作,留下可追溯的证据,同时简化普通客户的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征求意见稿虽然放松了硬性要求,但并不是完全放开。文件里明确提到,如果银行认为交易存在较高风险,比如金额过大、交易频繁、情况异常等,仍然可以要求客户说明资金来源和用途。这意味着规则会变得更灵活,普通情况不用解释,特殊情况下依旧要配合。这种做法也符合当前“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啥国家要对存取现金管得这么严?知情人士解释,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反洗钱。现金天生具有匿名性,流动起来难以追踪,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对单笔超过5万元的现金交易开展尽职调查,本质上就是为了给金融系统增加一道防线,避免洗钱、逃税等行为。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个规定其实影响不大,因为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大家已经很少用到现金了,更别说一次性超过5万元。据央行公开的数据,这类业务在全部现金存取交易中的比例只有2%左右。

那么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新规落地,你去银行存取大额现金,手续会比以前更简单,不用每次都回答来源用途的问题,只需要确认身份并留下证件复印件即可。当然如果银行觉得你的交易存在风险,还是会继续问你,但那种情况属于个案,大多数人不会遇到。总体来说,这样的调整可以让客户体验更好,同时也保留了监管的灵活性。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银行的自由裁量权。未来到底什么情况会被认定为“高风险”,标准可能因银行不同、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别。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操作细则,避免出现过度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身份证复印件、影印件等资料的保存年限很长(征求意见稿提出不少于10年),所以银行在信息保护方面也要加强,避免泄露或被不当使用。

整体来看,这次调整的核心逻辑是从“一刀切”转向“因人而异”。以前无论是谁、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单笔超过5万元现金,就必须说明来源用途,这种做法难免显得繁琐。新规更注重实际风险,给正常的大额现金交易留出便利的空间,同时对异常情况继续保持关注。这不仅能提升普通人的体验感,也能让监管资源用在更有必要的地方。

总结来说,如果新规最终落地,个人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流程将发生明显变化,不再必须说明来源和用途,但要留下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影响有限,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经常遇到。对银行来说,这是一次监管方式的转变,需要在风险控制和客户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在防范洗钱风险的同时,顺应金融业务便利化发展的一个探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财经   现金   用途   东西   银行   情况   客户   影印件   风险   来源   征求意见   身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