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用预制菜不怕查?罗永浩怼的不是西贝,是餐饮店不敢说的秘密
前阵子,罗永浩和西贝的贾国龙,因为预制菜的事儿吵了一整个周末,热闹得跟开了场大戏似的。
贾国龙说西贝不用预制菜,可受这事儿影响,西贝一天营业额少了上百万!罗永浩则连着发视频,回怼贾国龙。
这事儿越闹越大,不少网友心里也犯嘀咕,西贝那些提前加工的菜到底算不算预制菜?
预制菜非得有国标才行吗?
或许有人会说,西贝后厨要解冻、加热再炒一炒,这怎么能算预制菜?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毕竟西贝的菜不是直接拆开就能吃,还得在店里加工一下。
可再想想,网友看到的那些保质期 18 个月的速冻茄子、12 个月的羊肉串,还有能放 24 个月的羊排。
这跟咱们印象里 “现买现做” 的馆子菜差别太大了!
以前去餐馆吃饭,总觉得后厨是切新鲜菜、用新鲜肉,现在看到这些提前打包好、能放大半年的食材,心里难免犯嘀咕。
这跟超市买的预制菜,除了多道 “炒一炒” 的工序,根本没差别!
其实关键不在 “加工程度”,而在 “消费者知情权”。
就像罗永浩说的,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怕商家用了预制菜却不吭声,还按现做菜的价格卖。
西贝说自己的菜是 “提前加工” 不是 “预制菜”,可普通消费者哪分得清这么细?
大家去餐馆吃饭,要么图个新鲜现做的口感,要么图个方便,要是知道食材是提前冻了大半年的,说不定就会选别家了。
所以西贝的问题,不在于用了提前加工的食材,而在于没跟消费者说清楚,让大家有了 “被蒙在鼓里” 的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人会问预制菜都火了这么多年,没有国标不也照样卖?非得搞个国标出来。
这话可不对,正因为没有国标,才会出现现在 “各说各话” 的混乱。
西贝说自己的不算预制菜,消费者觉得算,有的商家说自己用的是 “现制”,结果背地里全是预制菜。
没有统一标准,商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咱们做消费者的根本没法判断。
之前中国烹饪协会、饭店协会也出过行业标准,可那些标准没有强制力,商家不遵守也没办法。
就像今年 3 月国家市监局发的通知,虽然说要让商家明示用了预制菜,可因为不是法律,很多商家还是不当回事。
现在听说预制菜国标草案已经过了专家审查,马上要征求意见了,这其实是好事。
有了国标,商家就不能再 “模糊概念”,消费者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不用再猜来猜去。
而且国标还能规范食材新鲜度、添加剂使用这些问题,对大家吃得放心也有好处。
或许还有人会琢磨现在餐馆里到处都是预制菜,就算说了,大家还不是照样吃?
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人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 “花现做菜的钱,吃预制菜的饭”。
就像网上有厨师说的,预制红烧肉成本 10 块钱一盘,餐馆能卖到 58 块,鱼香肉丝成本 4 块,卖 32 块。
要是消费者知道是预制菜,可能会觉得这个价格不值,会选更便宜的,或者干脆在家自己热预制菜吃。
而且知情权还关系到 “选择自由”。
比如有的餐饮品牌就把菜分了类,哪些是现做、哪些是半预制、哪些是复热预制,写得明明白白,大家想吃哪种就选哪种,也没人说不接受。
还有日本的餐饮品牌,直接把 “用预制菜” 当标签,主打便宜,人均 30 块钱,照样有很多人去吃。
这说明只要商家坦诚,消费者是愿意买账的。
可要是商家藏着掖着,一旦被发现,反而会丢了信任,就像西贝这次,明明说不用预制菜,结果被扒出一堆提前加工的食材,反而让大家更反感。
最后咱再来聊聊预制菜的未来,有人可能会担心要是都用预制菜,以后餐馆就没锅气了,吃饭还有啥意思。
其实不用太担心,预制菜也分很多种,有的适合快节奏的快餐,有的可能不太适合讲究口感的正餐。
而且现在预制菜的技术也在进步,锁鲜、冷链这些做得越来越好,口感跟现做的差别越来越小。
更重要的是,预制菜能帮餐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更多人能吃到便宜又方便的饭,比如上班族没时间做饭,买份预制菜加热一下就能吃,也挺实用的。
当然,预制菜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做的预制菜,食材来源不明、卫生没保障,以后有了国标和规范,这些问题会慢慢解决。
就像日本某品牌,有自己的供应链,从种菜到加工都能追溯,所以大家放心,咱们国内也有品牌把预制菜分类公示,所以大家愿意选。
未来预制菜的关键,不是要不要用,而是怎么让商家规范用、坦诚说,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说到底,这次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议,不是预制菜本身的问题,是 “信任” 和 “透明” 的问题。
只要商家能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预制菜也能成为大家生活里的好帮手!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