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航天圈里发生了一件让人侧目的大事。
9月5日,美国NASA突然对持有美国签证的我国学者关上了大门——不管你是合同工、研究生,还是高校科研人员,只要是中国公民,统统被拒之门外。
原本还能正常参与的NASA项目、线上线下会议,甚至连数据系统都一夜之间无法登录。
消息一经彭博社曝光,全球航天领域一片哗然。
其实,NASA一直对我国公民参与其项目有限制,这事儿业内人都清楚。
但像这次这样“一刀切”,力度之大,近些年还真不多见。
NASA的发言人虽说得轻描淡写,说是“为安全考虑,内部临时调整”,但谁都看得出来,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恐怕远不是所谓的“安全”二字能解释的。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依然能拿到“通行证”,只有我国学者被“全面禁入”。
搞“双标”搞到明面上,也难怪各方议论纷纷。
NASA这次“拉闸断电”,不光让我国学界不满,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人看不下去。
其实,航天研究里大量的数据本来就是公开的,比如月球土壤成分、深空辐射环境这些基础性科学数据,根本谈不上什么“安全风险”。
美国和欧洲、日本、加拿大合作时从没这么矫情,为什么单单对我国这么防?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在航天领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沃尔夫条款》,直接禁止NASA和我国政府机构合作。
当时国际学界就有不少批评声。
但即便如此,民间学术合作、学术交流还没被完全堵死。现在的NASA新禁令,等于是“在原有封锁上又加了把锁”,连民间的科研合作都要一刀切,完全断了学术交流的路子。
说到底,这种“层层加码”,完全是因为美国越来越怕“被超越”。
这几年,我国航天搞得风生水起,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嫦娥六号还带回了全球首份月背样本。
反观美国,原定2024年载人登月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一拖再拖,现在说2027年都不敢保证。
NASA内部都在讨论“要是我国先登月,美国面子往哪搁?”有人甚至说,这要真发生了,“那我真是活见鬼了”。
美国这老大位置坐得越来越不踏实,焦虑感也不断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边高喊“安全”,一边还在拼命拉拢其他国家合作。
比如,和日本共同开发登月舱、让印度航天员参与载人绕月,甚至请加拿大为阿尔忒弥斯计划造月球车。
表面看是“国际合作”,其实就是想把我国排除在外,搞个“航天小圈子”,继续做“老大哥”。
航天强国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美国越封锁,我国进步越快。未来属于开放与合作,而不是狭隘与封闭。
NASA这次的“自断臂膀”,或许正是见证我国航天步入世界舞台中央的注脚。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