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CD相机的翻红,到胶片相机的回潮,再到上百元一张的撕拉片席卷社交媒体,复古相机再次掀起热潮的同时,也带火了不少专门维修复古相机的店铺。
在这股热潮中,那些深藏于市井、凭借过硬手艺维系的维修师傅们,成了备受追捧的“宝藏”。在武汉,就有这样一位藏在居民楼里的“相机爷爷”。
他便是专业维修相机50余年的朱业庭师傅。朱师傅的相机维修店铺没有门面,没有招牌,更没有网络宣传渠道,却靠着口碑相传,吸引了一大波年轻人专程来找他修理胶片相机。
朱师傅正在修理胶片相机。图/九派新闻 蔡晓萱
老阁楼里那个约30平方米的房间就是他的工作室。他常常坐在工作台前,拿起维修工具,戴上眼镜,一修便是一整天。面对各种“老古董”相机的维修难题,今年71岁的他,仍能快速精准地找出“病因”,让它们恢复如初。
50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相机在他手中“起死回生”。“修相机,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朱师傅这样说道。
【1】不设门面不抬价,靠口碑吸引大量年轻人上门修理
穿过位于江汉路的一家银为爱首饰店,右转上到一间阁楼,在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就能找到朱师傅。
当记者初次寻访到朱师傅的工作室时,映入眼帘的是满满当当陈列在工作台和周围架子上的各式相机零件、模型机与维修工具。朱师傅身后是一张朴素的家用沙发,左侧立着一个老式储物柜。整个环境看上去不像是一间寻常的维修店铺,反倒更像是一处设在家中的维修小天地。
朱师傅在家中设立工作台修理相机。图/九派新闻 蔡晓萱
那一次,由于朱师傅手头即将有相机维修任务需要完成,“我需要非常专心地修,不能有人打扰。”于是,他婉拒了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请求。9月18日,记者再次拜访。待他放下手中的活儿,记者才上前坐下,与他聊了起来。
朱师傅介绍,自己今年71岁,如今只维修胶片相机,一天大约能修3~4台。若故障难度不大,大约40分钟就能修好一台,收费一般在200元左右。而高端相机的维修费用则会稍高一些,根据具体情况从700元到上千元不等。
他说,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宣传,来到他这里修胶片机的多是年轻人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自己找过来的。
一位曾在朱师傅家里修过胶片相机的年轻人评价说,之前找别人修相机要600元,而朱师傅只需200元,而且修得挺好。他觉得价格很合理,老师傅没有乱喊价。
朱师傅表示,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各类胶片相机,自己都修理过,其中不乏价值万元的高端机型。在定价时,他会根据维修难度和所需配件的成本来决定,绝不会刻意抬高价格。“毕竟顾客也会衡量,花这个钱修理到底值不值得。”
【2】目前只修胶片相机,成功率达80%
修理胶片相机是一个十分严谨和精细的过程。通常在修复时,需要通过操作判断故障源。随后依序拆卸,清洁保养机械与光学部件,更换老化海绵、光圈叶片等易损件,最后校准快门速度与测光精度。
这些繁琐的手艺活,朱师傅一做就是50多年。他称,随着年纪增大,做事情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些,手脚也没有以前利索,但成功率仍然可以达到80%。
朱师傅说,自己年轻时拆卸零件必须按顺序整齐摆放,而如今即便配件摆放得略显凌乱,他也依然能准确无误地组装起来。“哪个螺丝应该上到什么位置,我在心中都有一笔账。”
墙壁上挂有多台旧机。图/九派新闻 蔡晓萱
他还告诉记者,当相机差配件的时候,他会在线上二手平台上淘买一些旧机,拆卸一些零件装到待修复的相机中去。在朱师傅的家中,还留有两个抽屉的配件机。
虽然现在朱师傅只修胶片机,但他觉得数码相机修复起来其实更简单。“因为都是模块式的,坏了什么就换什么。”然而在实际维修中,由于专用配件难以获取,有时甚至得亲手焊接、重建电路,反而比修复传统机械相机更考验人的耐心与应变能力。
朱师傅的修复工具。图/九派新闻 蔡晓萱
【3】“修相机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爱这一行”
朱师傅告诉记者,自己从16岁开始跟随学习修理相机,“我父亲原来是修钟表的,后来改修相机。”受父亲影响,修相机成了他唯一的职业。
他依稀记得,自己修理的第一台相机是一台国产海鸥。随着越来越多进口数码相机进入国内,这些当时还被视作高档稀罕物的设备,一度让他感到挑战。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他凭借早年曾在电工班学到的电子基础,再加上不停地摸索钻研,最终也掌握了维修数码相机的技术。
“武汉现在修相机的师傅里,有不少都是我带出来的徒弟。”朱师傅估算,自己带过的徒弟少说也有六七十个。他回忆,早年在南京路开维修店时,身边就跟着七八位徒弟学手艺。“不过说心里话,‘带了徒弟,饿死师傅’。”后来,他索性把店铺搬到了家里,自立门户。
朱师傅。图/九派新闻 蔡晓萱
当记者问及是否担心手艺失传时,朱师傅直言:“已经失传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曾花一年时间教儿子修相机,但儿子始终无法静下心来钻研,更谈不上继承他的这门手艺。
如今,朱师傅不再招收新徒弟,也不再维修数码相机。他说,修相机这件事,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哪怕我休息一天,至少也会接到四五个来找我修相机的电话。”朱师傅说,偶尔也会带妻子出去旅游,可总怕客户等得太久。休息时,他也常惦记那些待修的相机,总是急着赶回家。“免得让他们等的时间太长了。”他笑着说,自己真的爱这一行。
九派新闻记者 蔡晓萱 余兆晨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