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马鹤凌虽然没有他的儿子马英九那么出名,但作为在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闯出名声的人物,他的人生也很出彩。
最神奇的是,他和毛主席产生过意想不到的联系,他既是主席的同乡,又是主席夫人杨开慧的校友。
虽然他和主席并无实际交集,但这些特殊的关联,依旧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他的一生,从湖南的山水间起步,在中国台湾省的岁月里沉淀,最终为反独促统倾尽心力,留下了一段令人感慨的传奇。
1920年,马鹤凌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马立安办了几个厂子。
马立安不仅颇有家资,而且乐善好施,名声不错。
但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几年就戛然而止,马立安在马鹤凌6岁那年去世,只剩孤寡母亲和几个子女相依为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父亲支撑的马家迅速衰败,一家人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幸好,他们家族是个大家族,族里也出了一些人物,马鹤凌的堂叔马敬就在国民党湖南省军法处当处长。
而这位堂叔也很关照马鹤凌家,不仅出资让他们全家搬到了横山县,还负担了一切开支。
搬家后,他们的日子好过了许多,马鹤凌也得以安心上学。
1935年,他入读岳云中学。
这是长沙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个学校,杨开慧曾就读过,她还是岳云中学的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开整个长沙男女同校之先河。
在这里,马鹤凌完成了中学学业,成绩优异。
除了成绩好之外,马鹤凌中学时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高体育天赋和运动能力。
他在体育项目上几乎是全面发展,来者不拒,他担任过学校篮球队、排球队还有田径队的队长。
在校级和市级运动会上,他多次取得佳绩,囊括了多项跑步比赛的第一名,甚至还在湖南省运动会上拿了四个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健将。
岳云中学是偏理科的学校,马鹤凌起初对理科也十分感兴趣,但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孙中山的思想和理论,他一下子沉入其中无法自拔。
自此,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为国家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轻的马鹤凌满怀抗日热忱,积极投入到了学生运动当中。
故而,岳云中学对马鹤凌的影响非常大,他对学校的感情也很深厚。
即使他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定居中国台湾省,仍不忘母校的教育之恩,还捐钱成立了奖学金。
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深情的告白母校:“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岳云母校。”
马鹤凌1941年从岳云毕业后考入了国民党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在校期间他仍保持着极高的运动水准,拿下了诸多比赛冠军。
毕业前夕,他响应入伍号召,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军人,在战火纷飞中践行着自己的报国之志。
1951 年,马鹤凌因特殊原因定居中国台湾省,而在前一年,他的儿子马英九出生了。
马鹤凌和妻子秦厚修一共抚育了5个子女,其中马英九最广为人知。
马鹤凌定居中国台湾省后一直在台湾政界耕耘,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和后来担任了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儿子相比,他在台湾政界的履历似乎差了一些。
不过,马英九能取得成功,离不开马鹤凌的用心教育,马鹤凌在家庭子女教育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也一直很关注自己子女的成长。
马鹤凌给子女立下了两条原则:养习性,立理想。
他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性,尤其在读书上,勤学好问是最基本的要求,预习、学习和复习都不能落下。
马鹤凌的几个子女也的确做到了,在学习上都有不错的成绩。
而在确立人生理想方面,马鹤凌采取的主观加客观的引导方式,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志向,结合时代和时代环境,审慎选择,量力而行。
马鹤凌也极为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他自己就深深受益于体育锻炼,他小时候身体很孱弱,动不动就晕倒,正是在岳云的体育经历让他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
所以他十分看重子女们的全面发展。
马英九就很好的继承了他的体育爱好,从小跟着他一起晨跑。
马英九直到50多岁了还能跑10公里,之后还能游个1000米。
马鹤凌在中国台湾政坛耕耘了四十余年,在1996年以76岁高龄退休。
但退休后的马鹤凌,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反独促统的伟大事业中。
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他开始在世界华侨华人的社团里奔走呼号,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不懈努力。
1992 年,马鹤凌创办了 “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并担任创会主席。
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团结全球华人的力量,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经常举办研讨会、座谈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和促进统一的有效途径。
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积极宣传一个中国原则,揭露“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和危害。
呼吁广大中国台湾同胞认清形势,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的一边,共同反对“台独”,推动两岸统一。
马英九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此外,在马鹤凌的心中,故乡湖南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尽管离开家乡多年,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未有丝毫减弱。
他时常向子女们讲述家乡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希望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在两岸关系缓和后,马鹤凌在1995年回到故土。
当他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心中感慨万千。
其实早在1977年,他就通过书信联系上了定居大陆的妹妹马云英,之后信件来往就一直未曾断绝。
而在两岸开放探亲之后,马鹤凌第一时间就将妹妹和外甥接到中国台湾省相聚,小住的两个月里,兄妹二人有说不完的话。
2005 年,马鹤凌以86岁高龄病逝于中国台北。马英九按照父亲的遗愿,在马鹤凌的骨灰盒的题有:“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
他的离去,让众多亲朋好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深感悲痛,但他为反独促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我所认识的马英九之父马鹤凌,汤从伊,档案春秋,2014-02-10,期刊
台湾“渡海一代”之家,乡愁伴终生,李振广,决策与信息,2015-03-01,期刊
马英九回“湘”路,潮新闻客户端,2023-03-31
为积极促进两岸交流的马英九先生点赞 台海网 2025-06-15
马鹤凌.衡东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7-06-24
追忆马鹤凌老先生.中国台湾网 2010-06-07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