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万达垮了,越卖越穷,我为什么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很哀伤

说实话,我个人对王健林和许家印他们的“垮塌”是绝不会有一点点幸灾乐祸的心情的。

反而感觉到很哀伤,不是对于他们个人,而是对于整整2000—2020年这二十年的忧伤。

这二十年贯穿了我从上初中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所有时期。

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产业,真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000年的时候我们村里大规模涌现进城打工,我爸爸我叔叔他们也是在这个时期陆续进城,进入了房地产工地

我爸在老家做木匠的时候,一天30块,已经是非常高的工资。

可是进城了以后,他们发现可以做到一天80块。

一个月逼近3000块的收入。

今天,月薪3000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络的梗。

但过去在我们老家,一个月3000可是超级收入。

我爷爷他们讲起老家在外最有出息的人,就是一个月收入3000,

我爸他们有了这个收入,非常“膨胀”。

比如我二叔,在进城后很快就花一千多给我二婶买了当时流行的翻盖手机

房地产的速度发展非常快,我们这个落后的山村,在2004年才开始流行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然而此时我爸他们的收入已经突破3000,按照工时算,一天已经有120,运气好可以更高。

在我2008年左右上高中期间,他一个月的收入已经有6000多。

2010年前后,我爸已经可以实现年收入毛收入十万。

也正是因为这段“高收入”的日子,导致了他在我大学期间买赌博性质的彩票,把近四十万积蓄全部输光。

虽然我爸把钱输掉了,可是由于当时房地产的高光,他丝毫不觉得慌,

在他生病以前,已经可以展望一年毛收入二十多万,

他觉得他才五十岁,干到六十岁轻松可以给我挣一百多万。

而我的其他叔叔们,也因为这些年存下了“非常多”的钱,说话的声音都更洪亮。

可以这样说,房地产让小村庄的人充满希望。

它不仅给农村人提供了就业挣钱的渠道,也让农村人的后代有了更宽广的路

这种路是多方面的,有点读书天分的孩子,凭借家里从房地产弄来的给养,有幸读上了大学,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祖祖辈辈见识的天花板。

比如我自己,就因为我爸在工地上劳作,给我钱供我读书,实打实把我变成了一个“读书人”。

我可以脱离自己偏僻的故乡,能在大城市吃上一碗铁饭碗的饭。

这是我家三代不敢想象的突变。

而没有读书天分的孩子,则可能利用房地产带来的大势,跟父母一起上工地,挣更多的钱,完成普通农民的资本积累,过上相对富庶的生活。

比如我的一些发小,早早打工,赶上了最好的时光,跟着家人挣了“巨资”,在城里买上了房。

也因为下学早,挣钱早,结婚早,现如今儿女双全,甚至可能比较早的探索,当上了小老板,衣食无忧。

无论是读书还是不读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房地产的受惠者,我们的父母也是。

尽管从事房地产工地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苦难,往大了说还有部分丧失尊严的事情。

但我们得承认,有钱挣,有更多钱挣,确实是事实。

那时候就算没有文化的人,只要去了工地,都能说出万达、恒大、万科这样的名字。

不是说他们一定进入过这样的工地,而是作为一个产业的巨鳄,高光中的高光,它们实在太耀眼了。

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过去那些年,在我们老家“上工地”一点点不好的寓意都没有,大家会非常乐意说到这个词。

在工地上,就意味着在钱堆上,没力气没本事的人还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工地上呢。

实际上也是如此,我爸和他们那一辈手艺好的人组团包活,那些太懒的乡亲,大家全部不约而同的不要。

无他,懒汉做不动事情,还要在工地被其他地域的人耻笑。

我爸是一个勤劳本分,技术扎实的农民工。

他的手机里存了无数五湖四海的包工头老板,每年春节,那些老板会主动给他打电话,

问“师傅今年一定要带你的弟兄们来我工地哈!”

好的农民工会被包工头争着要,且老板几乎不会拖工资。

我爸一直认为这是他在工地和城里挣到的最大的体面。

2018年出台七限政策,这些大鳄出现命运的拐点

2020年后一一零落,房地产也月盈则亏迎来了它的冬天。

我爸的那些老工友,有很多人因为房地产的零落,跌入了低谷。

有的人因为收入的骤降负债(因为买了太多房或者其他投资),有的人因为前期给孩子太多钱导致败家,

如今孩子找不到工作(他们学习太差上工地已经挣不到钱)入不敷出,有的人因为前期大手大脚没有积蓄晚景艰难……

他的老同行、老工友,似乎日渐“生不如死”。

但我这个一辈子和建筑打交道的老父亲,甚至在老家给我风风光光留下了一栋新房才念念不忘地离开。


从此以后,曾经与他相关的那些产业和人,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土崩瓦解。

所以我说,我对王健林、许家印他们的垮塌没有一点点幸灾乐祸,

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的是我父亲的一辈子,以及我的前半生。

当然没有一点点共情这些曾经的首富,我为之哀伤的是,

像我一样土生土长,被这个行业曾经给养起来的人们,真真实实“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那死去的不是一个产业,是无数无数含辛茹苦的精血在与我们告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财经   幸灾乐祸   哀伤   王健林   工地   房地产   收入   老家   毛收入   老板   产业   给养   工友   包工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