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1时,太仓大剧院内,柏林HXOS“声音”混声合唱团的中国首演即将落下帷幕,全场安静下来,等待着最后两首歌曲——太仓青年合唱团作为联合演出嘉宾登台,与混声合唱团共同演唱《In stiller Nacht(寂静的夜)》和《太仓的路》。
在这群由各行各业热爱演唱的太仓青年组成的非专业合唱团中,有一张金发碧眼的面孔。他叫杨新,是太仓一家德企的总经理。当跨越国界的和声响起,杨新圆梦了,他再次站上了阔别二十几年的合唱舞台。
他说:“一边是我的德国‘老乡’,一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德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和默契,也让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几年前在德国参加合唱团的场景。”
▲排练中的杨新(右)
杨新来自德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他爱喝中国茶,讲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会吹江南丝竹的核心乐器竹笛。再过2天,他将迎来在中国的第25周年。他觉得自己和太仓有着不解之缘——2005年,他在太仓找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份工作。虽然有五六年是在宁波上班,但后来又回到了太仓就业,一直到现在。在他看来,太仓是个宜居的城市。这种宜居不仅体现在生活节奏舒缓和景色宜人,也来自于德企集聚带来的投资生态和德式风情。这让杨新觉得,这里不仅是创业的地方,也有“他乡似故乡”的氛围。
音乐是杨新调节繁忙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他总是说:“语言会让你有‘沟不通’的时候,但音乐跨越语言和文化,它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情感、直接交流。我也是通过音乐,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认识更多人。”杨新提到,他刚来太仓的时候,就被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所吸引,并拜江南丝竹传承人顾奎明为师。
▲排练之余,杨新向德国“老乡们”介绍太仓的风土人情
在2011年“家在苏州”外国人才艺秀大赛中,杨新的笛子独奏《姑苏行》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荣获一等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洋明星”。“合唱我也比较有基础,但一直没有机会唱。我在家乡的青年合唱团唱了将近10年,现在还保留着那个时候的谱子以及去世界各地比赛的影像。所以知道太仓有本地的合唱团后,我说我一定要加入。”杨新说,2025贝多芬合唱艺术季暨太仓中德合唱展演在太仓举行,他的好友朱青邀请他加入她所在的太仓青年合唱团,她相信杨新的加入,会为合唱团参与德国艺术文化交流,丰富多元文化内涵,带来不一样的意义。
▲柏林HXOS“声音”混声合唱团抵太当晚,两个团一起排练
这个月,杨新通过了太仓青年合唱团的面试。在紧张的排练期内,杨新充当着太青团和混声合唱团之间的翻译,也是太青团小伙伴们的德语老师,为他们纠正《In stiller Nacht(寂静的夜)》的歌词发音。但他自己也需要克服几个障碍:由于加入时间较晚,首先要赶上大家的排练进度,工作之余,他总是循环播放着本次表演的两首歌,不停地看他们以前的演出录像;其次是适应“唱中文”的难度,这是他第一次唱中文歌,有些歌词还不太认识,所以每次去排练室,合唱团小伙伴们总是拉着他一对一练习。宁梓成是男高音的声部长,他和杨新都属于二声部,排练时,他们经常交流音高、音准和强弱的细节处理,他告诉小融:“杨新的乐感、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都比较专业,所以他很快融入了我们团。尤其是他给我们讲解了这次演唱的德语歌的歌词背景,让我们对这首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加透彻。”
▲正式演出前,两个合唱团正在走台
当正式演出的舞台灯光洒在中德两个合唱团成员们的脸上,当歌词“夜晚的风温柔地为我带来了声音”和“我走在车水马龙的上海路,道旁是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共同回荡在太仓大剧院的每个角落,当观众席的“星光”与歌声相映成辉,在这个特别的夜晚,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这场联袂演出不仅是杨新的圆梦之旅,也是中德文化交融互鉴、中德民心交流相通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共同演唱《In stiller Nacht(寂静的夜)》
杨新在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温暖、幸福、精彩,是我们的共同感受。刚才混声合唱团的成员们告诉我,他们觉得这里的观众非常可爱,他们没想到太仓如此热烈地欢迎他们。所以,我们都觉得,我们必须要再多一点交流,不仅是在一起表演,我们在台下也要多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去一起逛逛太仓,我还打算回柏林去看他们。”
演出结束后,太青团和混声合唱团在台上相互拥抱、合照,他们用精彩的表演融合了声音艺术、地域特征与两国文化精髓,合唱成为了太仓连接世界、文明互鉴的又一个窗口。杨新也告诉小融,这次演出结束后,他还会继续每周来参加太青团的排练,和大家一起唱更多元的歌曲,将太仓的声音在更多地方唱响。
融媒记者:顾嘉乐/文 王啸臣 戴征/图
融媒编辑:唐倩
校对:陈益
责任编审:顾怡 徐静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