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梁者,虽强必戮!——历史上日本发动多次侵华战争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交集里,日本曾先后多次发动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唐朝白江口之战(663年)

起因:唐朝联合新罗试图统一朝鲜半岛,而倭国支持百济复国,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激化,最终在白江口爆发海战。此次战争虽主战场在朝鲜,但本质是倭国为争夺东亚霸权对唐朝势力范围的挑战,是日本早期侵华的雏形。

结果:大唐军队在统帅刘仁轨的带领下,以少胜多,焚烧倭国战船400艘,彻底击败倭国水师。倭国被迫退出朝鲜半岛,此后将近1000年不敢犯我中华,改国号日本,派遣大量使者来学习中国先进技术文化。

二、望海蜗之战(1419年)

起因: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时期。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地到大明朝沿海各地进行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做。辽海、山东、闽浙、东粤,无不常受其害。这些打家劫舍的海匪被称为“倭寇”,史称“倭乱”。1419年,明朝军队在辽东总兵刘荣的率领下,以有限的兵力在望海埚(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东北30公里的亮甲店街道金顶山)全歼入侵的倭寇。

结果:此战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以后百余年,倭寇不敢再犯辽东,哪怕是到了倭寇闹得最凶的嘉靖时期,倭寇也不敢踏入辽东一步。

三、明朝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

起因:日本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实现“大陆政策”的初步构想,随即派遣大军进攻朝鲜。明朝万历皇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陆地作战中双方互有损失,基本不相上下,但海战上,中朝联军大败日本水军,损毁对方战船无数,致使日军补给不继。

结果:战争持续七年,丰臣秀吉病逝后日本军队撤退,明朝与朝鲜联军获胜。日本也因此元气大伤,再次陷入分裂。1599年,明朝征倭总兵麻贵从朝鲜凯旋归来,万历皇帝颁布《平倭诏》:“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起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确立“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蓄意挑起战争。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索,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并突袭中国北洋水师,战争爆发。

结果:大清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后经三国干涉还辽),赔偿巨额白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则凭借战争赔款加速工业化,进一步增强侵华实力。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起因: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列强以保护侨民为由组成联军侵华,日本积极参与其中,试图借此扩大在华权益。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日本获得大量赔款及在北京、天津等地的驻兵权,其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张,成为列强在华的主要力量之一。

六、全面侵华战争(1931-1945年)

起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其长期的侵华野心,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

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抗战,最终在1945年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次战争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收回所有被侵占领土,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历史表明,日本的侵华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最终用正义与坚韧赢得了民族独立与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日本   明朝   朝鲜   起因   倭寇   朝鲜半岛   辽东   中国   战争   联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