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乡称自己做了皇帝梦,孙中山大喜,表示愿率兴中会奉他为帝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宫崎滔天为大义奔走,康有为恩将仇报,孙中山痛呼:此为虎作伥也》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提到了孙中山的同乡刘学询遇刺的惊险时刻。

说起来,刘学询可真称得上是一代奇人。

他和孙中山同为广东香山县人,他本人能文能武,少年时曾拜武当名师习武,武艺高深莫测。他读书聪颖,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考中进士。他有经商头脑,有政治谋略。

甲午战争期间,他自筹巨款从芜湖运大米回广东平粜,安定人心,维护一方治安,清廷按功以道员即选,赏戴花翎,二品顶戴。

他势倾一时,被称为“刘三国”。

这“刘三国”,是指他“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

大凡这样的人,都会有一颗不安定的心。

1893年,他结识了在广州开馆行医的孙中山,了解到孙中山欲要改造中国的志向,便自告奋勇,带孙中山前去拜会李鸿章哥哥两广总督李翰章,又联合广州名流,不遗余力地在报纸上赞颂孙中山,为孙中山造势。

刘学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披露:

“刘夙抱帝王思想,绝不了解欧美民权学说,故总理与协议多次,刘均以朱元璋、洪秀全自命,而以总理为徐达、杨秀清。”

原来,刘学询的志向比孙中山更远大,他不光是要改造中国,还要改朝换代,把自己想象为开创帝业的朱元璋,而把孙中山当成了徐达一类王佐大臣。

1896年,孙中山也在与兴中会的高级会员的谈话中提到了刘学询的帝王思想,说他“欲得天下自专其事”。

1895年广州起义前,刘学询曾喜滋滋地对孙中山说起了他夜晚做的一场美梦,说:

“我身穿龙袍,位登九五,我弟叩头贺喜。”

因为这个缘故,孙中山提出要由刘学询出任起义领袖。

但刘学询认为广州起义的时机不对,没有同意。.

1900年4月24日,刘学询之所以会在广州码头遇刺,是他和孙中山密谋了一个“两广独立”计划,前往广州面见李鸿章,促使李鸿章和孙中山合作。

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招抚义和团和向八国联军宣战的谕旨,李鸿章在港督卜力的劝说下,表示同意了“两广独立”这个设想,要刘学询敦促孙中山到广州密议。

但是情况变化很快,7月8日,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要求北上担任议和全权大臣。

李鸿章经过一番思量,最终决意北上。

对于李鸿章的表现,孙中山并不感到意外,即他在策划“两广独立”同时,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在惠州发动起义。

关于这场起义,孙中山本来是要亲临一线指挥的,但他从日本到了香港,遭到港英当局阻止,无法登岸,只好改让郑士良负责指挥,他自己转往台湾,在台湾筹集军资和后备人力。

1900年10月,惠州起义爆发,郑士良率领会党群众600余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连败清军,相继占领了清安、大鹏至惠州、平海一带沿海地区,队伍扩展到了2万人。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但事情又有了变化,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突如其来地改变了对华政策,严禁孙中山在台湾活动。

即孙中山在台湾接济起义军的计划被搅黄了。

起义军那边的接济补给跟不上,情况岌岌可危。

紧急中,孙中山写了一封信给刘学询,恳请刘学询斥资襄助。

在信的末尾,他郑重许诺:

“今特遣深信人周君平山来见足下,面托足下主持内局,先立一暂时政府,以权理政务。政府之格式,先以五人足矣:主政一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故称谓由足下裁决。”

是的,送这封信的人,就是追随在孙中山身边的日本人平山周。

也不知平山周是怎么想的,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封信送给刘学询,而是自作聪明地返回日本,试图说服日本当局援助惠州起义,刘学询因此没有收到信。

而平山周回到日本,也未能说服日本当局。

惠州起义军弹尽粮绝,就此宣告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兴中会   广东   老乡   皇帝   孙中山   惠州   两广   平山   日本   广州   起义军   大臣   当局   帝王   总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