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中国商务部突然发布2025年第61号公告,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除管制规则外,附件采用wps格式,申请文件须以中文。
重点在后面那一句话,以后递给商务的附件必须使用中文和中国软件WPS。

2025 年 10 月 23 日,中国商务部官网挂出 2025 年第 61 号公告,这份针对稀土相关物项出口审批的文件,以看似细微的要求引发全球供应链震动。
公告明确提出,所有出口申请附件必须同时满足 “三要素”:采用中国格式(WPS)、使用中国语言(中文)、通过中国平台(eCIQ 系统)提交。
这一要求打破了全球供应链长期以来 “英文 + PDF + 微软生态” 的默认惯例,将语言与文件格式提升为出口审批的硬性门槛。

从政策细节看,新规的影响远超文件提交本身。WPS 格式模板中已嵌入最新版《稀土产品分类》《再生料杂质限值》等中国国家标准,系统会自动校验申报内容是否符合标准,相当于通过文件格式将中国技术规范植入供应链流程。
eCIQ 系统的密钥管理则实现了审批全流程的国产化追踪,替代了此前部分环节依赖的海外数据系统。
商务部在政策解读中仅表示此举为 “优化审批效率、规范申报流程”,但外界普遍将其视为对美国 9 月制裁新规的针对性回应。

这一政策出台的直接背景,是美国对华技术与资源管制的持续升级。2025 年 9 月 15 日特朗普政府颁布的《对华先进技术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新规》,将 14 纳米以下芯片设备、20 种战略矿产等纳入严苛管制,并设置 “次级制裁” 条款试图封锁第三方合作渠道。
9 月 29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进一步将 “实体清单” 穿透至子公司层面,试图切断中国企业的上下游协作网络。
在这种背景下,商务部的中文使用新规成为供应链领域的反制举措,通过标准重塑争夺产业链主导权。

商务部新规实施前,美国制裁已开始显现明显的反噬效应,多个行业遭遇订单与营收的双重下滑。
半导体领域,美国设备商应用材料公司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在华营收同比腰斩,从去年同期的 28 亿美元降至 14 亿美元,主要因中芯国际等企业加速转向荷兰 ASML 与韩国三星采购设备。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华市场份额已从 2023 年的 18% 跌破 10%,而中国本土企业长江存储已实现 232 层 3D NAND 闪存量产,直接替代美光科技同类产品。

能源与农业领域的反噬更为直接。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因制裁限制与价格优势丧失,在华市场份额已降至零,而俄罗斯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对华输气量已达每年 380 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 60% 的美国 LNG 潜在进口量。
农业方面,美国大豆在华进口占比从 2017 年的 34% 骤降至 2025 年的 15%,中国买家将订单大量转向巴西、俄罗斯及本土替代源 —— 内蒙古草原的 “大豆走廊” 与中俄跨境农业试验区年产量已突破 500 万吨,基本填补了美国大豆退出后的缺口。

商务部中文新规落地后,美国企业的困境进一步加剧。截至 10 月 20 日,积压在美国商务部待批的对华出口许可证已达 2400 余份,涉及芯片、工业软件、激光设备等多个领域,货值约 370 亿美元。
这些企业不仅面临美国政府的审批延误,还需紧急适配中国的中文申报系统。亚马逊 AWS、埃克森美孚、甲骨文等 26 家美国巨头紧急成立 “紧急联盟”,游说国会暂停 9 月新规,其提交的游说文件中频繁出现 “irreversible switch”(不可逆转向)一词,担忧中国市场一旦完成替代就不会回头。

华尔街的测算数据更显严峻:若 11 月 15 日前无法突破审批与中文适配双重障碍,美系半导体设备商 2026 年在华营收将下降 42%,损失约 240 亿美元。
而中国的国产替代方案正加速推进,离子注入机、磁控溅射台等关键设备已进入验证阶段,EDA 云上平台最迟将于 2026 年第二季度完成商用,留给美国企业的适应窗口期仅剩 120 天。

面对制裁与新规的双重作用,全球供应链正经历以 “中文驱动” 为特征的重构浪潮,欧洲、日韩等地区企业率先适配新规则,与美国企业形成明显分化。
德国最大的磁材生产商 VAC 集团紧急在慕尼黑总部招聘 3 名中文专业毕业生,负责将产品规格书与申报材料全部转换为中文,并采购 100 套金山办公企业版适配 WPS 格式要求。
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表示,虽然增加了适配成本,但相比失去占全球 52% 的永磁体市场,这些投入 “完全必要”。

日本与韩国企业的反应更为迅速。东京电子作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设备商,连夜组织团队将所有对华出口设备的说明书改成中英双语版,并开发 WPS 模板自动填充工具,确保申报效率不受影响。
韩国浦项制铁则直接与金山办公签订企业合作协议,为其在华所有子公司部署中文办公系统,同时将稀土采购的结算货币从美元改为人民币,通过 CIPS 系统完成跨境支付,绕开美元结算渠道。
中国本土企业的 “去美化” 替代进程同步加速,从技术研发到供应链布局形成完整闭环。华为已建立完全 “去美供应链”,其自研的 IGBT 芯片替代了德国英飞凌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已升至 27%。

比亚迪则通过垂直整合,实现了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封装的全链条国产化,其刀片电池的核心材料与生产设备均无美国技术成分,2025 年第三季度全球装机量超越特斯拉位居第一。
政策层面的支撑让重构更具韧性。2023 年新版《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已删除 127 项美国技术,为替代产品打开空间。

金融领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 180 个国家和地区,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使用比例从 2023 年的 12% 升至 2025 年的 28%。
资源端,中国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开发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逐步打破澳洲铁矿石垄断,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对美依赖。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 “脱钩”,而是通过标准替换实现 “重挂钩”,形成新的产业链协作体系。

供应链的重构正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企业在多个关键领域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半导体产业链中,美国企业原本占据的设备与材料环节,正被中、欧、韩企业瓜分 —— 中国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已进入中芯国际产线,荷兰 ASML 通过调整技术参数规避美国限制,继续向中国供应中端设备,而美国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SIA 的预测显示,若当前趋势持续,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失去全球 12% 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 40 万个就业岗位。
在制造业领域,美国 “产业回流” 战略因供应链断裂遭遇挫折。特斯拉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因无法获得中国的高纯度镍、钴原料,已暂停 4680 电池生产线扩建计划,而其上海工厂的本土化率已超 95%,通过中国供应链实现了成本降低与产能提升,形成鲜明对比。
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建厂项目也因技术授权限制被迫缩减投资规模,导致美国本土锂电池产能缺口进一步扩大,2025 年自给率仅能达到 19%。

相比之下,积极适配中国供应链规则的国家获得了更多市场机会。俄罗斯通过能源与农业合作,2025 年对华贸易额同比增长 287%。
东盟国家则在电子零部件领域承接中国转移的产能,越南的手机摄像头模组产量已占全球 20%,这些产品通过中国供应链组装后再出口全球。
欧盟与中国的稀土加工合作也在深化,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投资建设的稀土分离厂已投产,产品直接供应欧洲新能源汽车企业,完全绕开美国技术限制。

这种格局变化背后,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全球 38% 的稀土、52% 的永磁体、60% 的风电整机最终组装厂都集中在中国,形成了从资源开采到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

任何国家的企业要进入这些市场,都必须适配中国的技术标准与流程规范。美国商务部内部因人事真空导致审批机器 “宕机” 至少到 2026 年 2 月,更让美国企业错失了适应新规则的关键窗口期,进一步加速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边缘化进程。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