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稀土 7 月 9 日晚公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9 亿元到 9.6 亿元,同比增长 1882.54% 到 2014.71%;扣非净利润 8.8 亿元到 9.4 亿元,同比增长 5538.33% 到 5922.76%。
业绩公布后,7月10、11日,北方稀土两天连续涨停,股价创60日新高,报29.71元,总市值 1074 亿元。稀土永磁板块掀涨停潮,包钢股份、中国稀土、盛和资源等多股涨停。
对于业绩预增原因,北方稀土表示,上半年,公司主要稀土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上涨,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和销量较上年同期增加;公司持续深化对标,强化成本管控,冶炼分离及稀土金属加工成本进一步降低。
7月10日晚,北方稀土公告,2025年第三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19109元/吨(干量,REO=50%),也就是REO 每增减1%、不含税价格增减382.18元/吨。
同日晚,包钢股份也公告,公司拟将 2025 年第三季度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调整为不含税19109元/吨(干量,REO=50%),REO每增减 1%、不含税价格增减382.18元/吨。调整后的价格自2025年7月1日起执行。
据稀土行业协会,截至7月11日,氧化镨钕价格为45.25万元/吨,较年初上涨12.42%;氧化钕价格为 47.75 万元 / 吨,较年初上涨 11.74%;氧化镝价格为 193 万元 / 吨,较年初上涨 1.31%。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因稀土元素具有丰富的磁、光、电等特性,稀土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大国博弈的不断加剧,全球资源竞争激烈,稀土的战略属性日益显著。
然而,稀土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为何相关龙头企业却未能实现盈利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供过于求,这是受全球工业经济低迷的影响所致。
北方稀土的股价在 2021 年 9 月曾攀升至 61.38 元,自那之后,便一路跌跌不休。我于 2022 年 7 月分批买入,当时看到各大媒体纷纷推崇稀土的战略价值,便大举加仓。结果,却被深度套牢数年,直至昨天才成功解套。由此可见,炒股切不可盲目轻信网络消息,应当学会自行分析,凭借自身的理解与判断去挑选股票,这才是明智之举。
北方稀土近期股价再创新高,稀土产业 “一夜爆红” 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全球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与地缘博弈的深层逻辑。以下从供需格局、政策驱动、技术突破和市场情绪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供需格局:从“产能过剩”到“战略紧平衡”
1、供给端收缩超预期
国内:配额与环保双重把控。2025 年,稀土的开采以及冶炼配额相比以往虽有同比增长的情况。然而,“环保限产” 与 “黑稀土整治” 的力度却在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合规产能在整体产能中的占比已经提升至 85% 以上,非法产能正加速被市场淘汰。北方稀土身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对白云鄂博矿超过 50% 的资源掌控能力,以及占据全国 30% 以上的开采配额,具备极为显著的成本优势。具体而言,其电费以及运输成本相较于民营矿企要低 30%。
海外:产能释放进度滞后。像美国的 Mount Weld、澳大利亚的 Mt Weld 等海外矿企,由于受到环保要求以及用工方面的限制,产能释放程度远远低于预期。目前,中国稀土矿在全球供应中所占比例超过 60%,这种供应格局在短期内难以被打破。举例来说,美国 MP Materials 原本计划于 2026 年投产的重稀土分离厂,就因为废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而不得不推迟投产,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稀土供应紧张的局面。
2、需求端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革命驱动:稀土永磁(尤其是钕铁硼)是新能源车电机、风电发电机、机器人伺服电机的核心材料。2025 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40%,每辆纯电车需稀土永磁 10-15kg,全年需求超 12 万吨;陆上风电装机向大兆瓦升级(3MW+),永磁直驱风机渗透率超 60%,带动磁材需求年增 25%。
新兴领域打开空间: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加速(2025 年销量预增 30%),精密伺服电机对高性能磁材(磁能积>55MGOe)需求激增;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进一步催化稀土应用。
3、价格弹性释放利润
2024 年稀土价格因产能过剩暴跌(氧化镨钕从 80 万元 / 吨跌至 40 万元 / 吨),但 2025 年供需格局逆转,上半年氧化镨钕反弹至 55 万元 / 吨,带动北方稀土吨利润提升 3000 元。通过 “期货套保 + 长单锁价” 策略,北方稀土将价格波动转化为利润弹性,上半年净利润预增 1822%-2014%,扣非净利润增幅达 5538%-5922%。
二、政策驱动:从“资源管控”到“战略定价权”
1、国内政策重塑行业格局
配额与整合强化龙头地位:2025 年稀土开采配额增速降至 5.88%,行业 CR5 从 50% 提升至 70%,北方稀土、中铝集团等通过并购托管整合区域矿企,议价权空前强化。
出口管制精准发力:2025 年 4 月起,中国对钐、铽等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欧洲氧化镝价格一度飙升至 850 美元 / 公斤,铽价突破 3000 美元 / 公斤。通过 “定向宽松” 策略(优先向欧洲、越南等市场放行,对美国军工企业维持封锁),中国进一步巩固定价权。例如,美国 F-35 战机因钐钴磁体断供,生产线面临停滞,每日损失达 2.3 亿美元。
国际博弈加剧供应链重构
欧美加速本土化布局:美国通过《国防生产法》《通胀削减法案》扶持本土稀土项目,但 MP Materials、Lynas 等企业产能释放缓慢,2026 年目标产能仅为中国的 2%。欧盟则启动《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 2030 年实现稀土自给率 60%,但短期内仍依赖中国供应。
G7联盟的象征性动作:2025 年 6 月 G7 峰会发布 “关键矿产行动计划”,试图联合应对中国出口管制,但实际效果有限。例如,德国大众、宝马虽获得部分稀土供应,但美国通用、福特库存仅剩 2-3 周,特斯拉考虑将电机生产线迁至中国以规避限制。
三、技术突破:从“资源依赖” 到 “全产业链竞争力”
上游资源端:绿色冶炼降本增效
北方稀土新一代稀土绿色采选冶项目一期进入产线联动调试收尾阶段,冶炼分离及稀土金属加工成本同比下降 12%,工艺效率提升 30%。通过 AI 优化烧结参数,磁材良品率从 85% 提升至 92%。
中游磁材端: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高端磁材国产化突破:银河磁体的 “注射成型多极充磁” 技术将磁体精度提升至±0.05mm,进入希捷、西部数据供应链;横店东磁的微磁致伸缩合金市占率 90%,绑定博世、法雷奥等车企。
纳米晶材料技术储备:福建物构所开发的稀土无机纳米晶荧光材料在生物标记、激光领域取得进展,北方稀土正探索其在永磁体中的应用。
下游应用端:产业链协同创新
北方稀土通过 “磁材 + 电机” 协同研发,为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提供定制化产品。其子公司内蒙古北方稀土磁性材料公司订单饱满,永磁电机销量同比增 120%。
四、投资情绪:从“周期复苏”到“价值重估”
资金涌入推升估值
2025年7月 11 日,北方稀土股价再次涨停,两天涨幅超20%,总市值突破 1000 亿元。资金流入金额 8.66亿元,位居A股第二,成交额破百亿,机构与游资博弈激烈(章盟主、方新侠等知名游资现身龙虎榜)。
长期逻辑获机构认可
大摩、高盛等机构认为,稀土行业已从 “周期股” 转向 “成长股”,绿色能源(电动化 + 风电)需求占比将超 50%,2025 年全球稀土市场规模有望增至 140-160 亿美元。北方稀土凭借资源垄断、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企业估值将持续上移。
新能源车、风电、家电等需求持续高增,预计短期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正迅速成为高性能钕铁硼的重要应用领域,目前头部磁材企业已开始供应订单。随着需求持续增长,镨钕供需或将迎来改善。预计未来全球镨钕氧化物市场会出现需求缺口,镨钕价格有望持续上涨。伴随出口逐步恢复,国内外中重稀土价差有望收敛,看好国内氧化镝、氧化铽价格上涨。
作品声明:本文数据来源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