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扣留印度盾构机” 续集来了,中印都没妥协,德国先投降了

孟买高铁的盾构机还没挖出地道,倒是先挖出了三国的心思,原本是三台卡在广州港的盾构机,如今演变成一场横跨中、印、德的国际博弈。

印度“甩锅”、中国“守规”、德国“认怂”,三方各怀心事,台面上是设备运输的纠纷,背后却是全球供应链、技术主权、市场博弈的真实写照。

最有意思的不是谁卡了谁,而是谁先低了头,答案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德国。

德国先低头:从规则标兵到市场现实主义者

德国说话一向讲究“标准”,可这次在盾构机事件上,一改常态,先是沉默,再是妥协,最后干脆“投降”,2025年6月,德国制造业数据一片惨淡,PMI连着12个月趴在荣枯线下,汽车、机械、化工出口集体下滑,能源账单更是比战前翻了倍。

德国企业苦不堪言,连中小企业都开始考虑“印度淘金”了。

原本在盾构机市场上坐头把交椅的海瑞克公司,如今份额被中国企业挤得只剩个边角料,眼看印度高铁项目是最后的“大单”,德国经济部也坐不住了。

嘴上说着“商业协商”,其实就是打脸自己半年前的强硬表态,说白了,德国这回不是转性了,是没得选。

海瑞克在金奈火速扩厂,表面是响应印度“本土化”号召,实际上只是搬个壳子过去组装,关键零件,稀土电机、主轴承、液压系统,依旧得从中国买,这种“印度制造”更像是“印度贴牌”,德国心里明白得很,但也只能咬牙演戏。

不演也不行,毕竟印度盾构机市场有3.1亿美元蛋糕,谁都舍不得让中国独吞。

更讽刺的是,德国一边建厂“讨好”印度,一边还要看中国脸色进口关键零部件,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其实是小国中企在大国博弈中常见的生存策略,能活下去,比讲道理更重要。

但这场妥协来得并不便宜,一是技术主权越让越少,二是供应链控制力也在削弱,德国原本靠技术立身,如今却被迫在规则面前低头,连付款延期、合同变更这种“老赖操作”也忍了,这不是德国变软,而是现实太硬。

在这场三方角力中,德国的角色也从“规则捍卫者”悄然滑向“市场务实者”,全球多极化趋势下,谁还真把意识形态放在第一?德国这回的“投降”,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中国技术崛起的默认。

曾经的“高标准”教员,如今也开始照中国的规则写作业。

印度困局:高铁还没通,问题已先爆

说起来,印度高铁的节奏真是慢得让人着急,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508公里,搞了八年只通了50来公里,还没建完10%。

原定2023年通车,如今推到2030年,已经延期九次,几乎年年跳票,最要命的是,21公里的海底隧道成了死结,盾构机没到,地道挖不动。

印度媒体一开始把锅甩给中国,指责中方“扣机”,但细看合同才知道,印度连尾款都没付,技术用途说明也没交,设备卡在广州港口,是因为中国出口管制要走流程,不是“扣押”,说白了,是印度自己没按规矩出牌。

这不是第一次了,印度在国际商业合作中,信用记录不太光彩,从波音的阿帕奇直升机尾款拖了三年,到洛克希德·马丁的F-16装配线谈了四年没动工,再到以色列技术被仿制后翻脸不认人,国际供应商早就学会了“先收钱再发货”。

而盾构机这种大设备,不只是买了就能用,调试、维修、培训,每一环都需要配合,可印度这边,审批要盖几十个章,一个文件可能半年批不下来,日方工程师曾私下吐槽:“到印度一年,干活三个月,剩下九个月跑批文。”

这也难怪,印度高铁项目从一开始就成了“政治工程”,莫迪政府把它当成“印度制造”的金字招牌,投资129亿美元,背后签了日本贷款协议,利率优惠条件好。

但印度中途反复修改技术方案,结果多付了两亿美元利息,日本也开始冷淡。

至于“本土制造”盾构机?海瑞克试图让印度工厂自造部分零件,结果良品率不到六成,齿轮箱都装不稳,电机还得靠中国进口。

说是“国产”,实则是“国产包装”,没有稳定政策、没有研发投入,连合格工人都不好找,这种“造车上路”的打法,注定走不远。

更严重的是,印度的制度土壤对外资极不友好,政策朝令夕改,今天鼓励外资建厂,明天就出台强制合资新规,审批流程比小说还曲折,连波音都被“劝退”,海瑞克这次建厂,纯粹是赌一把,真要靠它撑起整个市场,连德国人自己都不信。

所以说,这次盾构机事件,不是中国卡了印度,而是印度卡了自己。

中国规则:实力支撑下的秩序重塑

这三台盾构机为啥卡在广州港?不是中国想卡,而是印度没走完流程,2024年11月,中国更新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把稀土永磁电机列入重点监管。

不是特例,而是国际通行做法,瓦森纳安排、美国EAR法规,哪个不是对高技术设备设限?中国这次,是按规矩来。

关键在于,这些装备过去曾被印度用于边境隧道项目,还拒绝中方调试,中方这回要“最终用户证明”和“技术用途说明”,是为了防滥用,也是为了保护自家技术主权,设备放在港口,随时能发货,只要印度交齐材料、付清尾款,一切照办。

但问题是,印度并不打算按照规矩走,拿了定金就催发货,不给说明就怪中国“卡脖子”,这种玩法,在国际商业中属于“信誉黑洞”

中国不急,是因为底气足,现在全球盾构机七成是中国造,出口超过4500台,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格鲁吉亚等多个项目,设备不缺订单,也不怕没人买。

这背后,是中国技术的逆袭史,2002年前,中国连一台盾构机都造不出,只能从德国进口二手货,维修时还得请外方技师,一小时上千美元,到2008年“中铁一号”下线,2010年“开路先锋号”压垮外企价格,中国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

靠的是啥?不是烧钱,而是系统性投入,产学研一体化,稀土资源集中管理,制造链上下游整合,中国不只是造设备,更是制定规则。

德国这次表示“商业协商”,其实就是默认了中国在这条供应链上说了算。

而中方立场也很清晰,愿意协商,但要合规,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耍赖”,规则之下,谁都能谈,但如果规则不被尊重,那就没得谈,这不是“卡脖子”,而是捍卫秩序

德国认了,印度迟早也得认。

这场跨国盾构机风波,最后谁也没真正赢,除了中国,德国在经济压力下低头,印度在制度泥潭中打转,只有中国,靠技术和规则稳稳坐在牌桌中央。

孟买高铁的继任者还在跳票,但这场设备博弈已经提前揭晓答案,实力决定规则,规则决定合作,未来的基建战争,不看口号,看谁能真修地道,盾构机没挖出地铁,但倒是挖出了全球新秩序的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财经   盾构   印度   德国   续集   中国   规则   技术   孟买   设备   尾款   挖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