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说起长寿,大家都知道得有个好身体打底,再加上规律的生活习惯,营养跟得上,心态还得好。
83岁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寿了,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却说出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按理说,毛主席压根不具备长寿的条件。

这话怎么理解?
一个国家领袖,身边有专门的医疗团队,怎么会不具备长寿条件?
王医生到底看到了什么?

毛主席年轻那会儿,日子过得相当艰苦。
在湖南游学的时候,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风餐露宿是常态。
那时候哪有什么营养搭配,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的肠胃功能从年轻时就开始出问题。
长征时期就更别提了。

爬雪山过草地,吃的都是些什么?
挖野菜,嚼草根,能找到点能吃的东西就算运气好。
那种环境下,别说营养均衡了,就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保证。
王鹤滨医生后来回忆说,毛主席的肠胃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这个病根一直跟了他几十年。
关节炎也是那会儿的产物。

长征路上经常要在潮湿的环境里待着,有时候衣服湿了也没条件换,就这么穿在身上。
时间长了,湿气入骨,关节炎自然就找上门来了。
这些年轻时候落下的病,到了晚年都成了大麻烦。

三大战役那段时间,毛主席的工作强度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每天工作14到15个小时是常态,有时候连续三天三夜不合眼。
王鹤滨医生说,那时候劝主席休息,他总是摆摆手说还有文件没看完。
建国初期也好不到哪里去。

1950年抗美援朝决策那会儿,政治局开了13次会议,每次会议毛主席都要参与讨论,会后还要整理思路,形成决策。
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他批阅的文件超过2000份,每一份都要仔细看,有的还要做批注。
作息完全是乱的。
1953年以前,毛主席基本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想起来就吃,忙起来就忘了。
保健局实在看不下去了,在1953年后强制规定了用餐时间:早上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
可即便有了规定,毛主席还是经常因为工作忙而错过饭点。

睡觉时间更是没谱。
经常是凌晨两三点才睡,睡上四五个小时又起来接着干。
这种作息别说是老年人了,就是年轻人也受不了。
王医生多次提醒要注意休息,可毛主席总说国家大事要紧,自己的身体扛得住。

毛主席的烟瘾,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大。
战争年代最厉害的时候,一天能抽40支烟,整整两包。
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包打开的烟,随手就能拿。
有时候开会讨论问题,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雾缭绕的。

王鹤滨医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可毛主席就是戒不掉。
医生们想了各种办法,劝说、限制,甚至把烟藏起来,但效果都不明显。
1954年之后情况稍微好了一点,在医生们的不断劝说下,毛主席把烟量减到了每天20支左右。

虽然比之前少了一半,但这个量对于一个身体本就不太好的人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负担。
1974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这才下定决心彻底戒烟。
可这时候他已经81岁了,几十年的吸烟史对肺部和心脏造成的损害,早就无法逆转了。

说起毛主席的生活,简朴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
他有一件睡衣,从1951年穿到1971年,整整20年。
这件睡衣到最后退役的时候,上面打了73个补丁。
工作人员多次建议换新的,可毛主席总说还能穿,不用浪费。

外出的时候,毛主席坚持自己带日用品,从来不用公家的。
就连住宾馆,他都要求工作人员记下用了多少水电,按规定付费。
有一次工作人员说这是公家的,不用付,毛主席当场就不高兴了,说公家的钱也是人民的钱,一分都不能乱用。
吃饭也是极其简单。

没有山珍海味,就是普通的家常菜。
有时候工作人员想给他做点好的,他都会制止,说不要搞特殊。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贯穿了他的整个晚年。

1956年,毛主席三次畅游长江,累计游了4个多小时。
那时候他已经63岁了,身体状况其实已经不太适合这种高强度的运动。
可他偏偏喜欢游泳,觉得这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1966年,73岁的毛主席还能在长江里游1个多小时。

这个年纪,这个体力,确实让人佩服。
可王鹤滨医生说,每次游完泳,毛主席的身体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疲惫期,需要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
医生们其实并不赞成这么大年纪还进行这种剧烈运动,可毛主席性格倔强,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不愿意因为年纪大就什么都不做。
这种不服老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对身体的负担也是实实在在的。

1972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肺心病发作,高烧不退,一度陷入休克状态。
听力开始明显减退,双腿也出现了浮肿。
王鹤滨医生回忆说,那时候给主席治疗,他最担心的就是主席突然倒下。
白内障也找上门来了,视力一天比一天差。

看文件需要用放大镜,有时候字太小,就让工作人员念给他听。
耳朵也越来越背,说话得大声点他才能听清楚。
1976年,周恩来和朱德相继去世,这对毛主席打击很大。
这两位都是跟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战友,他们的离去让毛主席感到深深的悲痛。
身体状况在这种精神压力下变得更加糟糕。
1976年9月8日,这是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就在这一天,他还坚持看书看文件,断断续续11次,累计将近3个小时。
吴旭君医生在一旁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还在为国家的事情操心,这份精神让所有在场的人动容。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毛主席对于生死看得很开。
他跟保健医生吴旭君聊过这个话题,说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逃不掉。
他还特别交代,自己死后要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回归自然。

这种豁达的生死观,让身边的医护人员都很佩服。
面对死亡,很多人会恐惧,会不安,可毛主席却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为人民做了点事,也算没白活,死了也就死了,没什么好怕的。
王鹤滨医生说,正是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让毛主席在身体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到83岁。

如果换成其他人,可能早就被病痛击垮了。
信念的力量,有时候真的能创造奇迹。
毛主席的83年人生,真的算是个奇迹。
年轻时营养不良落下一身病,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烟瘾又大,生活上还极度简朴。
按照现在的健康标准,这些条件加起来,能活到60岁都算不错了。

可他硬是凭着那股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凭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活到了83岁。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自己的健康反而放在了最后。
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信息来源:
《毛泽东保健医生回忆录》,王鹤滨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走近毛泽东》,权延赤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央档案馆馆藏文献资料
《毛泽东的养生之道》,吴旭君口述,新华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