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车就有当地干部帮忙拿东西,还贴心地给我们讲三国文化故事,这次旅行体验感拉满!”五一期间,在礼县三国文化产业园,当地乡镇干部化身“导游”,为游客讲解、指引路线,来自兰州的刘女士赞不绝口。
在官鹅沟大景区,当地党员干部组成应急保障小组,24小时值守,随时处理突发状况。平凉的杨女士带着孩子游玩时,孩子不慎走散,工作人员迅速启动寻人流程,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孩子。“太暖心了,安全感爆棚!”她感慨道。
……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文旅“热潮”中,陇南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投身文旅服务。他们的付出,让游客玩得安全、便捷,赢得游客赞誉和社会认可。
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从“值班人”成为“守护者”,这个五一,他们用“党旗红”绘就文旅发展的“底色红”,践行“人民至上”初心,为打造“文旅强市”注入强劲动能。
迎“热”而上,织就文旅温情“暖心网”
陇南山水与人文共舞,流量与温度并存。数年蓄力,让陇南在这个“五一”从“小众”到火爆出圈。五天时间里,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342.08万人次,同比增长 58.82%。
大客流激活旅游市场,也给旅游运行带来挑战。如何在高峰保障游客体验、维持城市秩序,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为此,陇南发挥党建引领和志愿服务力量,推出多元服务举措:高速路口、火车站、飞机场、景区景点等地,党员服务站、党员咨询服务台、红色驿站、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和志愿服务队伍,成为迎接游客的亮丽风景。
党建有为,发展有力。为确保游客拥有舒适的游玩体验,基层党员干部纷纷化身志愿者,活跃于各个角落,承担起“保洁员、安全员、宣传员、讲解员、救助员”等多重职责。
武都区设立了9个党员干部工作专班,发布“展良好形象、树文明新风”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迎接八方宾客,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一首日,游客剧增,床位紧张,部分游客面临住宿困难。武都区迅速启动住宿保障应急预案,启用临时游客安置点,开辟“暖心转运通道”,将1500余名滞留旅客安置在区委党校等16处应急场所,并安排党员干部面对面安抚游客情绪,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月4日,陇南多地突发大风极端天气,多个景区迅速响应,向游客免费发放雨衣。徽县、文县、两当、康县等县区的千余名党员干部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等服务点位不间断为游客提供帮助。
事无巨细,无微不至。五天时间里,众多陇南党员干部以“绣花功夫”织就全域旅游服务网,以将游客需求放在首位的真诚,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用“心”守护,撑起文旅安全“保护伞”
节前,陇南提前部署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要素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确保广大游客能享受到舒适、便捷、贴心的旅游体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陇南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从安全生产、交通保障到旅游服务,各环节紧密部署,为假期的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市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消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对全市各类场所开展拉网式安全检查。针对人员密集的商场、娱乐场所,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备、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对餐饮行业,着重排查燃气使用安全隐患,确保市民和游客的用餐安全。
这个假期,陇南旅游热度创历史新高,交通流量也达到历年之最,达101.9万辆次,同比增长24%。景区、商圈、夜市周边道路,出行结构从公共交通向自驾转变,交通安保压力空前。
为此,全市公安交管部门全员在职,共投入警力7249人次,践行“一名交警就是一名导游、一次执法就是一次服务、一次宣传就是一次服务”的理念,渴望家乡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用实际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陇南的独特魅力。
5月4日晚,暴雨突袭文县。当晚21时许,武九高速石鸡坝收费站巡查人员发现,20余辆社会车辆滞留国道连接线路段,数名旅客在雨中徘徊。
紧急时刻,收费站干部职工迅速切换“应急模式”,优先将18名老人和儿童引导至站区职工宿舍,把其余30人安置到就近的石坊服务区。
服务区开水器持续运转,90余份泡面、火腿肠组成“深夜食堂”;充电宝、应急药品等物资在服务台一字排开,工作人员逐车敲窗确认需求……至23时许,所有人员均获妥善安置。
“安全保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把这份守护融入城市日常运营。让每一位来陇南的游客,都能安心欣赏‘生态陇南 康养胜地’的美景。”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挺“身”而出,擦亮文旅发展“金名片”
陇南的旅游热,是一座城市文旅事业的异军突起,更是一群人默默付出的实践结果,其背后发生的故事也折射出我市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深刻转变。
这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他们把群众路线走出了“新意”,在互联网上找重点,在评论区里找不足,围绕群众期盼不断丰富内容供给,不仅获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也在党员干部内心激发起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是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帮景区维修护栏,给火锅店疏通下水管线,在景区发放雨伞、指示图……这一个个将心比心的小细节成了让商户、游客“破防”的“爆点”。
这是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一些党员干部化身“网红主播”,走进直播间,与网友互动交流,实时推介陇南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助推了“陇南出圈”,让“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城市”变为“那是一个人人想去的城市”。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担当。
在陇南的山水之间,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也是陇南一张张的宣传名片,他们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陇南。
旅游热潮是机遇也是挑战。陇南的党员干部们也在思索着如何将“爆红”变为“长红”,为陇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坚守诠释责任,奉献书写担当。这场“大考”中,陇南党员干部以红色驿站为阵地,用微笑传递温暖,用专业筑牢防线,擦亮文旅产业金字招牌,凝聚党群同心力量,为文旅繁荣、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 艳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