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英烈——田熟丰

岳池县兴隆场方家沟村深处,田家老屋与新屋背倚山坡翠竹掩映,堂屋为界,分属岳池县兴隆镇方家沟村五组、六组。风霜蚀刻,木梁石础依然挺立,檐角倔强地挑向天空,像是执拗地守护一段日渐遥远的铁血岁月。

两年前我寻访至此,沿青石板小院走过,驻足于这历经沧桑的檐下,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的尘埃,落在那少年田熟丰的身影上——他正端坐于老家私塾的窗边,琅琅书声随山风送出,浸润着孔孟之道。父亲田昌伯的谆谆教诲“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等等深植少年心田,字字千钧,赤心如火,已然奔涌不息,注定要在国难之际沸腾。

田氏门庭,世代书香。当“九·一八”烽烟骤起,身为岳池女中校长的田昌伯亲撰校歌,字字泣血:“祖国江山半沉沦,异族频凌堪恸。我们要充实力量向前冲!”这力透纸背的呐喊,无疑是对投笔从戎的田熟丰最深沉的影响。田熟丰,字景淑,1909年12月出生于岳池县兴隆场,兄弟姊妹8人,排行老四。田熟丰五岁启蒙,幼时乡下上私塾,十岁进城上小学、中学。十七岁的田熟丰中学毕业,遵循父愿,投笔从戎,1927年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事政治学校就读,从此开始他的戎马生涯。

1936年,剑拔弩张之际时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刘湘在成都北较场玉皇街秘密举办将校级军官研究班。田熟丰作为首批骨干被派往学习,辗转于川陕边防督办军官教育团、二十一军游击司令部,从分队长、少校团附,一路淬炼成长。归来后,与志同道合的庞佑屿等人倡议创办军事教导队,两人均来自川军系统,田熟丰时任川军21军第4师10旅29团少校团附,庞佑屿后成为重庆市民革领导人。教导队中,田熟丰对士官们的训练,字字句句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他站在操场上,年轻的嗓音带着川音特有的铿锵:“倭寇欲亡我中华,我等军人,当以血肉筑长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国家山河破碎,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此时的田熟丰因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荣升中校团附,随二十三集团军独立十四旅640团挥师东出夔关,北上抗日。辞乡关,别妻儿,铁流滚滚,脚步沉重。夔门雄峙,长江呜咽。田熟丰立于船头,江风吹动他单薄的军衣,猎猎作响。他回望故乡方向,群山叠嶂,云雾缭绕,隔绝归途。他心中唯有一句誓言,沉重如铁:“誓与祖国山河共存亡!”

1937年11月,田熟丰所在部从四川到武汉集中候命,得南京战区前线指挥机关电令:“保卫南京!”。部队赓既急驰广德、泗安前线。一抵达,即与日军精锐国崎登联队在洪林桥、十字铺地区展开惨烈血战。广德、泗安一线,关系南京安危与赣皖通道,争夺之激烈,令素具英名的饶国华师长亦自戕成仁。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田熟丰亲临一线指挥640团,硬生生遏止了日寇的猖狂进犯,为淞沪、南京友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独立14旅在皖南宣城、广德一线,初战告捷,该团副团长田熟丰亲自指挥功不可没。宣城、广德初战告捷的硝烟未尽,田熟丰肩头又担起新编第七师640团代理团长的职责,全权负责日常工作和战场指挥。田熟丰清楚地知道日军武器精良,训练有素,而我方武器装备差,开赴前线的川军不少是刚应征的民众,要打赢这场战争极端困难。

1939年冬,敌我双方短暂休战之际,一封家书携着四川故园的气息辗转而来。田熟丰行至屯溪,正待与久候的妻子相见,日寇再次发动了强烈猛攻。家国大义当前,田熟丰毅然折返前线,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屯溪烟雨中的身影。短暂的相聚未能实现,战火旋即复燃。1940年春,日寇以两个师团兵力向我方驻青阳的集团军总部和50军军部猛扑,并以其精锐之15师团向我新编7师防守之铜陵县发动强大的侧翼攻势。

1940年3月28日,铜陵铜关山阵地笼罩在血色硝烟中。敌机在上空盘旋扫射轰炸,敌炮火将山石炸得粉碎。师部与友邻部队已转移,通讯断绝,640团孤悬敌后,陷入重围。官兵劝田熟丰找个隐蔽部躲避一下,而他仍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手握电话机不停地与各营、连通话联系,指挥战斗。日寇大举进攻截断了外援,田熟丰所属部队数次突围,皆被日军凶猛火力压回。绝境之中,少校团附刘克伟悲愤欲绝:“田副团长,冲不出去了,宁死不作俘虏!”言毕欲拔枪自戕。田熟丰一把拦住,目光如炬,字字铿锵:“自杀是懦夫行为!鼓起勇气,与敌拼死一搏!”他迅速重整部署,亲率余部,利用沉沉夜幕的掩护,向敌阵发起决死冲锋。这支无畏的孤军,竟在日寇铁桶般的包围圈上撕开一道血口,更令敌指挥部错判我军主力意图,慌忙撤兵回防。我军乘胜反攻,失地得以收复。然而,当胜利的曙光艰难地刺破黑暗,遍寻战场,田熟丰的身躯却已静静倒卧在突围的血路上,年仅三十岁。

新编第七师第一旅旅长周镐荣,这位640团的老团长,含泪护送田熟丰的灵柩至安徽屯溪。孤山之上,一抔新土掩埋了壮烈忠骨。故友庞佑屿挥泪题写墓志:“故陆军步兵上校抗日阵亡烈士田熟丰之灵位”——这冰冷的石碑凝固了他以血肉写就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誓言。

八十年风雨飘过,屯溪孤山上的墓碑,恐已苍苔覆盖,字迹斑驳,今日我重立于方家沟田氏老宅前,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私塾里那铿锵的诵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铜关山的风穿越时空呼啸而来,那是田熟丰以生命撞响的警世洪钟——家国永在,忠魂不灭。他三十载的生命烛火虽熄于烽烟,却将民族不屈的脊梁,永远熔铸于这方热土之上,长明不熄。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载后的朗朗晴空里,它依旧灼灼不灭,以其清冷而永恒的光芒,默默昭示着牺牲那难以丈量的重量,照亮了今日和平的每一寸来之不易的来路。风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是那未曾远去的英魂,墙根处,一株无名小草在石缝间倔强生长,于风中轻轻摇曳。青瓦白墙间,在故乡温厚的土地上,一遍遍无声地吟诵着那古老而滚烫的誓言,守护着这用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沉甸甸的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川军   英烈   广德   日寇   方家   岳池县   南京   利国   兴隆   私塾   少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