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平坦垴古井:全国现存最大的战国木构水井


考古人员对古井进行三维扫描。

新修建的平坦垴古井公园内,古井被保护起来。

  平坦垴古井,位于阳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坦垴村西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木构水井。

  2019年11月,在阳泉市洪城北路东侧的棚户区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在下挖过程中意外触及硬物,以为是一处“古墓”,及时上报到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现分设为阳泉市文物保护中心和阳泉市考古研究中心)。接到报告后,文物管理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从现场情况看,该区域前期因取土已下挖约10米,在占地面积2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残存着多处木头痕迹,稍加清理即显露出平面为九边形的木构框架,内部全为深褐色淤泥。考古工作人员随即要求工程方做好现场保护,维持原状,同时紧急汇报山西省文物局,对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前来指导评估。经过现场分析,结合附近紧挨的平坦垴古城遗址(“三普”登记年代为战国、汉)综合判断,此处遗迹很可能是一口同时期的古井。随后,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展开。

  考古人员通过发掘发现,该井位于一处河湖相沉积区域,为增强井壁的稳固性,修筑过程中在井壁四周用柏木进行了支护,而且所有柏木两端均加工成原始榫卯结构并相互咬合。从残存痕迹判断,水井下挖过程中,实施了采取边下挖、边支护的分段砌筑工艺,且垒砌过程中榫头朝向逐层更替。另外,在井内不同层位发现大量密集分布的板瓦和木构件堆积,包括保存状况很好的弧形井圈木、大圆柱、木板、方柱和断口规整的筒板瓦残片,说明当时有井上建筑塌落。

  古井的井圈平面呈独特的九边形,残深9米,上口内径达4.5米,外径超过5米,井壁全部用加工后的柏木逐层垒砌而成,自上而下现存38层。依据木料样本碳十四测年数据,这些构件的年代集中在公元前595年至前203年之间,清晰地记录了战国至汉代的筑井技术和木构工艺。如此体量的古井绝非普通群体所为,应属于平坦垴古城的重要配套设施。古井的发现,不仅直接印证了平坦垴古城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也为理解战国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平坦垴古井及城墙遗址在随后进行的第六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过程中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于2021年8月入选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活化古井,阳泉市政府以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为主题,建设了展示性“口袋公园”——平坦垴古井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2.8亩,集古井文化展示与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于2025年8月建设完工,9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公园围绕全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战国木构水井平坦垴古井遗址建设,设置了古井亭、文化展示牌、题字石等元素,配套建设景观步道、绿化植被及休闲广场。设计遵循省文物部门指导意见,采用浅根系植物保护遗址区,并补充落叶乔木形成季节景观变化。该项目不仅优化了周边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休闲空间,而且通过文化符号将古井这一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进行解读,是科学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关系的典型案例。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温丽芳

  点评

  阳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郑海伟:

  平坦垴古井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都很独特,无论村体量还是砌筑工艺,都表明该古井不是简单的供水设施,而是与周边的古城墙、城内建筑共同构成了军事要塞性质的城防体系,并在其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发掘出的保存完好的木构件,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技术成就,更体现了战国时期工匠们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智慧。特别是那些采用不同榫卯结构的木构件,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结构力学”的早期实践。

  该古井的发现,丰富了平坦垴古城的内涵,为探讨古城南部边界提供了实物依据,为平坦垴古城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山西的战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系统调查研究古城、古井及周边相关考古遗存,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实物资料为研究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给水系统以及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平坦垴古井作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木构水井,不仅丰富了阳泉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其发掘、研究与展示保护的模式,也为其他同类遗产的研究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水井   阳泉   古井   山西   平坦   战国   全国   阳泉市   古城   井壁   山西省   柏木   构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