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再升级!美商务部拉黑23家中企,不到24小时遭中方精准反击

2025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的两则公告在半导体行业掀起轩然大波,就在中美贸易官员即将飞赴西班牙谈判的前一天,中方宣布对美国半导体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反歧视调查。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耐人寻味,仿佛是在谈判桌前摆上了一张强硬的底牌。

更让人关注的是,就在中方宣布调查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刚把32家外国实体列入贸易黑名单,其中23家来自中国。

两家中国企业因为给中芯国际提供生产设备被重点点名,这种针锋相对的举动,让本就紧张的中美半导体关系雪上加霜。

低价芯片的进攻与反击

这次反倾销调查瞄准的是美国的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具体来说是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这些听起来专业的芯片,其实藏在我们身边的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设备里,甚至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它们。

数据显示,从2022到2024这两年间,美国这些模拟芯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35.4%涨到了44.98%,进口量从11.59亿颗增加到15.9亿颗,增幅达到37%。

销量大涨的同时,价格却跌得厉害,平均进口价从3.36元一颗降到1.62元,降幅超过一半,这种销量和价格反着走的情况,让中方不得不怀疑存在低价倾销的问题。

测算下来,这些美国芯片的加权平均倾销幅度居然达到340.1%,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美国企业可能用远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在中国市场销售,挤压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而德州仪器、安森美这些美国巨头,长期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本土企业的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更严峻的是,中国相关芯片的整体自给率只有15%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在很多关键领域都高度依赖进口芯片,这种依赖让美国企业有了操纵市场的机会,也让中国产业安全面临风险。

中方这次出手调查,正是为了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市场格局。

七年歧视链下的绝地反击

另一项反歧视调查,揭开了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长期限制的伤疤,这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从2018年就开始的系统性打压。

美方的手段花样翻新,从加征关税到限制美国人参与中国半导体项目,再到不准企业和个人跟中国开展相关经贸活动。

今年5月,美国甚至发函要求各国不能使用华为芯片,还限制中国用美国芯片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这种全方位的限制,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贸易竞争的范畴。

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内部对此也不是铁板一块,今年7月,特朗普突然允许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一款专为中国设计的AI芯片。

要知道,之前为了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美国特意禁止这款芯片出口,这个松绑决定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警告这会削弱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种政策上的摇摆,反映出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不想失去中国市场的矛盾心态。

而中国企业就在这种忽松忽紧的限制中艰难求生,中芯国际这样的领军企业更是成了重点打压目标,这次反歧视调查,就是要对这些歧视性措施说不。

四轮磋商后的信任困局

算上在西班牙举行的谈判,近几个月来中美已经进行了四轮贸易磋商。

从瑞士日内瓦到英国伦敦,再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双方谈了不少次,也达成过一些共识,比如暂停部分关税措施并延长90天,但这些进展在半导体领域似乎没起到多大作用。

美方一边坐在谈判桌前,一边继续给中国企业列黑名单,中方则用调查回应调查,形成了“谈判桌上谈合作,谈判桌下亮肌肉”的奇特局面。

这种表面对话、实则对抗的状态,让全球供应链越来越紧张。

西班牙谈判的焦点原本是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但中方在谈判前一天出手调查,显然是想增加筹码,毕竟在半导体领域,美国的限制措施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产业合作。

中国企业买不到需要的技术和设备,美国企业也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这种双输的局面谁都不想看到,但又没人愿意先让步。

全球半导体产业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美国德州仪器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企业又为全球电子产业提供着大量产品。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却被政治因素不断干扰,中方这次调查,既是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在提醒美方:贸易战没有赢家。

产业突围的挑战

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15%的自给率意味着大部分芯片还得靠进口,尤其是在模拟芯片这类关键领域。

美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确实存在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反倾销调查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低价倾销,给本土企业喘息的空间。

反歧视调查则针对的是制度性障碍,长期以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设置各种壁垒。

这些措施名义上是保护美国利益,实际上却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中方希望通过调查,让这些歧视性措施曝光在阳光下。

但突围之路并不平坦,技术积累需要时间,市场培育需要耐心,中国半导体企业不仅要突破技术瓶颈,还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值得欣慰的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本土企业正在加速成长,国产替代的脚步从未停止。

美方也面临着内部压力,半导体企业不想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技术专家担心长期限制会让美国失去创新动力。

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分歧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压力或许会让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更多灵活性。

谈判桌后的博弈还在继续

西班牙的谈判大厅里,中美官员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神经,中方的调查公告已经发出,美方如何回应将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是选择对抗升级,还是回到平等对话的轨道,考验着双方的智慧。

对中国来说,维护产业权益的决心不会动摇,这次调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数据来看,美国芯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异常波动和份额快速增长,确实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反歧视调查更是直指问题核心:不能用政治手段干扰正常的产业合作。

对美国来说,是时候重新审视其半导体政策了,一味的限制和打压不仅没能阻止中国产业进步,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市场流失和技术孤立的境地。

英伟达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企业需要市场,技术需要交流,这些都不是行政命令能强行阻止的。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需要中美双方的共同维护,中方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愿意合作,但绝不接受不公平待遇。

美方如果真的想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取消那些歧视性措施,让市场回归正常秩序。

这场芯片暗战没有硝烟,却关乎产业未来,中国商务部的突然出手,撕开了中美博弈的裂痕,也让问题暴露在阳光下。

西班牙谈判,或许会成为转折点,或许只是漫长博弈的又一个回合,但无论如何,中国维护产业权益的决心不会改变,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之路,只会越走越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商务部   精准   中方   芯片   家中   小时   美国   中国   半导体   中美   美方   企业   产业   西班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