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突然在对待中国时态度放软,引发广泛关注。10月17日,他在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的一档节目中坦言,此前宣布要对华重启的高额关税 “不可持续”。而特朗普态度的改变,除了中国打出稀土王牌以外,还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彭博社于10月22日对外披露了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尽管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高达55%,但每天仍有约10亿美元中国商品运往美国,9月份中国对美出口较8月份甚至还有小幅上升。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牌并未奏效,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单方面伤害美国消费者。
对此,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日前的闭门会议上曾向投资者承认,与中国的关税僵局是“无法持续的”,这已经对金融市场造成不稳定,并引发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担忧。《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可视化报道揭示了真相:走进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从厨房到浴室,从阳台到书房,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美国所有的家用烤面包机都是进口的,其中99%以上来自中国;雨伞从中国的进口率达到了98%;个人护理用品如化妆刷、指甲剪、梳子,几乎都刻着“中国制造”的烙印。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商品更是完全依赖中国进口。仿真植物、婴儿车、烟花、儿童绘本等品类,中国几乎是美国的唯一进口来源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中国产品的美国家庭会是什么模样。”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全球发起关税战时,他手中的那支笔,很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的。与特朗普的预期相反,贸易战并没有让中国港口变得冷清。恰恰相反,中国港口近期异常繁忙。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桥吊林立,货车穿梭,处处一派繁忙景象。船舶追踪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当周,船只在抵达中国港口后,平均需要2.66天才能进入泊位,比此前一周长出17%,创下今年最长的排队时间。美国最大、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洛杉矶港则呈现另一番景象:由于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洛杉矶港入境货运量预计比去年同期下跌超过35%。种种迹象表明,中美贸易关系的本质是互惠互利。但现在,由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变成美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现实情况是,中国不仅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也是美国农产品、集成电路、煤、石油气等商品的关键买家。2024年,美国出口中51.7%的大豆、29.7%的棉花、17.2%的集成电路都销往中国。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而给了中国更多的谈判筹码。中国商务部接连出台反制措施,先是把稀土管制升级到新高度,接着宣布对停靠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而中美贸易战已然进入一个新阶段。10月中旬,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加征100%关税,这将使现行税率直接飙到130%。然而,市场对特朗普的强硬言论并不买账。在他宣布加征关税后,美股三大指数应声大跌。这与4月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美国财长贝森特刚刚释放关税战可能“降温”的信号,美股各大股指就应声上涨超2%。

中美之间这种“打打谈谈”的模式可能还将持续。截至目前,中美已进行了四轮经贸谈判,基本每轮都达成90天的休战协议,最新一轮将于11月到期。贸易天平正在悄然移动。特朗普的“软话”不是偶然,而是面对经济现实的不得已之举。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但市场规律和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让这一目标显得遥不可及。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