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市区20公里,这条美食街如何实现年赚700多万?

四川在线记者陈俊伶摄影赵明黄潇

你会为了一条美食街跑20公里吗?

在成都南边的麓湖美食岛,有一条美食街,尽管离传统市区近20公里,却依然成为部分人专程前往的目的地。近几年大假期间,这里日均客流接近4万到5万人,一年下来,能做到700多万元的营收。

近一两年,网上频频曝出曾经的网红美食街变冷清了。而麓湖这条距离较远的美食街靠什么打破地理位置限制、持续吸引食客呢?带着问题,9月20日,我走进这条名为“言门十二味街”的美食街一探究竟。

街区氛围引人拍照打卡

临近中午,街上已经人来人往,不少店门口排起长队。成都市民王女士一家三口正在排队等位,她告诉我:“我们专门从双流过来玩的,是朋友推荐的。”

让我意外的是,一眼望过去,这条街和普通美食街不太一样——几乎见不到品牌连锁餐厅,所有店铺风格统一,氛围感拉满。为什么要统一?又是怎么做到统一的呢?

“平时看到的大品牌基本都是招商的,我们的特点在于重运营。”言门十二味街运营负责人王良云告诉我。他们选择与开发商共同合作经营,强调对产品与业态的整体把控。“纯租赁关系对产品约束力很弱,而合作经营能保持更高的要求。”

他口中的“高要求”首先体现在对“赤水河”这一文化主题的在地化打造。

街区周边环境

我好奇这条街的名称从何而来,王良云解释,因为麓湖背后的万华集团和郎酒是“兄弟公司”,而郎酒,就来自赤水河。因此,整条街以赤水河流域美食文化为主线,注重对地域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我们一口气把云、贵、川三地风味都搬了过来。”他说。共有12家自营店,意为言之有味、门门有道。“菜品从云南的火腿,到贵州的酸汤,再到四川的麻婆豆腐和合江荤豆花,全部源自赤水河沿岸的食材与味型。”

深耕赤水河流域饮食文化,菜品也并非直接照搬地方菜,而是打造具有原创性的“地域融合菜”。比如一道爆款菜“火腿老鸭煲”,就用云南火腿、贵州龙须笋和泸州胡鸭一起熬,三个地方的食材炖成一锅汤,一个月能卖五六百份。

街区研发的火腿老鸭煲

“高要求”还体现在很清楚这条街是“给谁吃的”:目标消费群体是谁?

王良云告诉我:“定位是‘天府人自己的美食街’,从价格到体验都围绕追求高品质、微度假体验的本地年轻人和家庭客群。”他进一步举例说,在价格上,主打“高品质性价比”,人均80-100元,搭配用料扎实的菜品,让消费者觉得‘不便宜但很值’。”环境上,街区紧扣“出片”和“亲子”两大核心。明档厨房、中式风格,店铺沿湖岸线排列,营造出适合拍照打卡的轻松氛围。对于家庭客群,街区提供儿童餐椅和餐具,将用餐体验与整个麓湖生态城的亲子业态有效联动。“‘吃’只是一站式微度假的环节,而非唯一目的。”他对此解释说。

原来,完成这条美食街运营的,是股“学院派力量”。王良云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川旅游学院的副教授。“我们有专业背景,从产品设计、研发到经营管理、设备维护……全部可以闭环解决。”他说。

2020年开业之初,依托万华集团主导的营销造势,言门十二味街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完成首轮全网引流,第一批游客成功“上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麓湖片区商业生态的成熟:对面建起小朋友喜爱的“荒野之国”,此后陆续出现“水线公园”“麓湖CPI”等配套项目,持续吸引游客形成良性循环。“相对来说营业效果比较好时,我们可能六七个员工,一天要做3万多营收,毛利一般在60%左右。”

周边商业越来越多、客流不断被分流,“言门十二味街”也经历了从第一年营收1500万元到目前年营收700多万元的波动。面对挑战,运营团队展现出敏锐的调整能力。王良云举例说:“比如原来有家店做烧烤,叫‘赤炉烤’,干了半年发现不行,立马决定改中餐。针对消费大环境的变化,我们最近准备开发人均二三十元的豆花系列。”

如今,这条街的成功模式已经开始向外复制。王良云透露,在台州,一个占地面积约550亩的项目正在规划中。通过融合校企资源、深耕地域美食文化、及时洞察消费需求调整策略,言门十二味街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也证明了,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下,单纯依靠位置的红利对美食街来说已然不够,建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化运营,或许才是关键。

(四川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食   市区   街区   火腿   地域   合作经营   豆花   氛围   贵州   客流   合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