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作业时,你吼过孩子吗?3位家长的崩溃瞬间,藏着教育的真相


“这道题讲了8遍!你怎么还不会?!”深夜的楼道里,传来张先生压抑不住的怒吼,紧接着是孩子的哭声和东西摔在地上的声响。这样的场景,在无数家庭的书桌前上演——辅导作业,成了当代家长的“情绪修罗场”。

一、“我把孩子骂哭后,偷偷躲在厕所哭”

“你是猪脑子吗?”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李姐就后悔了。

儿子上二年级,一道“20以内的减法”算得颠三倒四。李姐耐着性子讲了三遍,可孩子盯着作业本,眼神飘忽,手指在桌子底下抠来抠去。她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声音陡然拔高,儿子吓得一哆嗦,眼泪啪嗒啪嗒掉在本子上。

那一晚,孩子带着泪痕睡着了,李姐却在厕所里蹲了半小时。她想起儿子早上还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做的鸡蛋饼最好吃”,想起他把攒了好久的星星贴纸贴在自己手背上,“妈妈是超人”——可刚才的自己,像个张牙舞爪的怪兽。

“我明明知道他不是笨,只是手还没跟上脑子,可就是控制不住发火。”李姐的声音带着哽咽,“后来我偷偷翻他的作业本,发现那道题旁边,他用铅笔描了个小小的我,旁边写着‘妈妈别生气’。”

二、“从‘吼娃’到‘蹲下来’,只需要一个发现”

王先生也曾是“辅导作业暴躁党”,直到他发现女儿的“小秘密”。

女儿上一年级,拼音总把“b”和“d”弄混。每次纠正,她都低着头不说话,越是催,越写得乱七八糟。一天晚上,王先生吼完才发现,女儿把小手藏在背后,指甲深深掐着掌心——和自己小时候被父亲批评时的样子,一模一样。

“那一刻我突然就软了。”他蹲下来,轻轻拉开女儿的手,发现掌心里全是红印。“爸爸小时候也总把‘3’写成‘ε’,爷爷也总说我,可后来练着练着就会了呀。”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b”,“你看,这个像不像小勺子?‘d’像不像小拐杖?咱们给它们编个儿歌好不好?”

那天晚上,他们没再做题,而是用橡皮泥捏了“b”和“d”,女儿边捏边念叨“小勺子,b b b;小拐杖,d d d”。一周后,女儿作业本上的“b”和“d”,再也没弄混过。

三、“把‘教’换成‘等’,作业桌前少了火药味”

“辅导作业不发火的秘诀?就是承认自己‘教不会’。”陈女士的办法有点“摆烂”,却格外有效。

儿子上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总找不到思路。陈女士讲了两次没效果,干脆说:“妈妈小时候数学也超差,这题我也不太会,咱们一起想想?”

她不再站在旁边盯着,而是坐在儿子对面,拿着自己的书看,偶尔说句“咦,这里是不是有个小线索?”“你刚才算的这个数,和题目里的哪个条件能对上呀?”

有次儿子卡在一道题上,急得抓头发,陈女士没催,只是递了块小饼干:“先吃点东西,脑子转不动啦。”没想到儿子咬着饼干突然跳起来:“妈妈!我知道了!原来要先算总人数!”

“其实孩子不是不会,只是需要点时间绕过来。”陈女士笑着说,“咱们当家长的,总怕他们慢,可谁不是跌跌撞撞学会走路的呢?难道因为他走得晃,就冲他喊‘你怎么这么笨,不会走就别学了’?”

辅导作业的“灭火指南”:

1. 定个“冷静信号”:准备个小铃铛,一觉得要发火就摇铃,谁摇铃谁去喝杯水,换个环境冷静3分钟——孩子也可以摇,这是平等的约定。

2. 把“你怎么又错”换成“我们再试一次”:否定句会浇灭孩子的勇气,而“再试一次”里藏着“我相信你”的力量。

3. 别当“老师”,做“同学”:偶尔说句“这题好难呀,你教教我?”孩子会突然变得超认真,讲解的过程反而能帮他理清思路。

说到底,辅导作业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让孩子今晚就学会这道题,而是让他在磕磕绊绊里明白:“我可以犯错,我可以慢慢来,有人愿意等我,有人相信我能学会。”

毕竟,比起一道题的对错,孩子眼里的光、心里的底气,才是最该守护的东西。下次再想发火时,不妨想想:你是想让他学会这道题,还是想让他怕你?答案,其实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育儿   作业   真相   家长   瞬间   孩子   儿子   摇铃   女儿   作业本   妈妈   发现   小时候   勺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