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万年前的重庆巫山什么样?9月17日,在2025长江文明论坛子活动“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9名专家和高星、夏正楷、黄万波等60余位国内学者,集体将目光投向神秘的龙骨坡遗址。
研讨会现场。
龙骨坡三大“遗产”
今年是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掘不止。为什么全世界考古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巫山龙骨坡?简单说——它很可能藏着东亚人类最早的“身份证”,承载着“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这一重大课题。
研讨会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以《龙骨坡遗址价值与学术意义》为题发表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在他看来,巫山人不仅在这儿生活,还留下了“三大遗产”——动物化石、石器工具,还有最早的活动痕迹。
比如,动物化石发现了3个新属、25个新种,包括“巫山剑齿象”“山原貘”这些听起来就像走进《冰河时代》的名字。更为罕见的是,遗址内还包含超过50%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属种,至少都是200万年前的“老居民”。
而石器,更是让人惊叹——在一至五轮的发掘中共发现整整3000多件,分布在18个文化层,说明巫山人可不是路过,而是一代代在这儿繁衍扎根。这些石器的制作技巧手法粗犷,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其中以实用为特点的砍砸器数量居出土石器之首。
黄万波说,这些石器“粗犷但有固定模式”,最多的是砍砸器——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祖宗最早的“厨房利器”。
目前发现的疑似巫山人的活动场面自下而上有4处,呈现的内涵主要是动物骨骼、石器和骨器。尤其是最顶上的一个活动场面,是他们在8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40多块动节肢骨,所有骨体的外部结构没有动物咬痕,没有水流冲刷,却有人工砍砸的痕迹。
龙骨坡遗址。
早年龙骨坡遗址是一个穿山洞。
三大“遗产”中有何密码?
巫山人留下的这些珍贵遗物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信息呢?这一发现在黄万波看来是为复原巫山人的生存行为提供了直接证据。
在黄万波看来,回溯历史长河中的某一时段,巫山人走进全封闭的喀斯特盆地和湿地、灌丛、森林交织的这一特定环境中,萌生了思维,开创了全新的职能,从依赖天然工具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发展到依赖自制的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不言而喻,巫山人就是‘龙骨坡文化’的主人,他们的这种生存行为至少在200万年前就出现在长江三峡地区繁衍生息,而且是连续持久的。”黄万波说,重庆巫山龙骨坡出土的遗物包含人化石、石制品、动物群,而且相比其他地方出土的史前人类遗址层位清楚、时代可靠、内涵丰富,由此折射出,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东亚地区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龙骨坡遗址成堆的动物肢骨。
所以说龙骨坡是什么?它是东亚最早的人类“朋友圈”,是长江文明的“源代码”,更是重庆递给世界的一张200万年前的名片。
本次研讨会不仅系统梳理了龙骨坡遗址的学术价值,还发布了《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解析图鉴》《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两本专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文献支持。巫山龙骨坡的发掘与研究,不仅丰富了长江文明的内涵,也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座沉睡200万年的遗址正逐渐揭开东亚最早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裘晋奕 杨子娇 摄影 张锦旗 甘侠义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