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1904—2005),1904 年 11 月 25 日出生在 四川成都,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生于封建官宦家庭,目睹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他点亮思想之光,自此以笔为刃,投身反封建与社会解放的呐喊。1929年,《灭亡》的发表让他声名鹊起,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更是成为不朽经典,通过高家大院的兴衰,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激励无数青年冲破桎梏。抗战时期,他写下《火》三部曲,彰显民族救亡的赤诚;晚年《寒夜》以冷峻笔触刻画乱世知识分子的悲剧,达到艺术巅峰。更难能可贵的是,晚年的《随想录》以“讲真话”的勇气反思历史与自我,展现深沉的忏悔意识与人文担当。他的作品兼具激情与理性,既呼唤个性解放,更坚守社会使命,被译为多国文字,影响跨越时代。
- 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武装斗争经验: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写下《井冈山的斗争》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根据地建立以来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经验,分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明确了红军建设、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核心路径,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也坚定了全党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信心。
- 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1931年11月2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通令,成立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中革军委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红军,特别是中央红军。并建立以叶剑英为总参谋长的总参谋部,王稼祥兼主任的总政治部,范树德为部长的总经理部。在此前后,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根据地,也都分别进行了建立或改组军委,建立或加强参谋部(指挥部)、政治部、经理部的工作。红军实现了以战略区或独立战区为单位的统一指挥。
- 中央和红军总政发布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命令:1934 年 12 月 25日中共中央、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布《野战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政治命令》,指出:这次战役将决定着我们突破敌人最后的封锁线,创造新的根据地,协同其他红军部队一致进行全线的总反攻与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红军野战军司令部下达抢渡湘江,突破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的命令。部署是:以红一军团主力为第一纵队,沿道州蒋家岭、文市,向全州以南前进;红一军团一个师、军委第一纵队及红五军团(缺第三十四师)为第二纵队,经雷口关或永安关及文市以南前进;红三军团、军委第二纵队及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第三纵队,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前进,相机占领该城;红八、红九军团为第四纵队,经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前进。
- 日本扶植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自治”,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伪政权:1935年日军通过“何梅协定”攫取华北大量主权后,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殷汝耕作为原国民党华北行政督察专员,选择投敌叛国充当傀儡。1935年11月25日,在日本侵略者的唆使下,殷汝耕在通县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自治”,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自任委员长,还任命了8名委员,同时发表《自治宣言》,并撤换原行政公署牌匾,该委员会成为当地军政最高机关。同年12月25日,这个委员会被改组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担任政务长官,通县为首府,管辖冀东20多个县。该伪政权一切大权被日本顾问操控,1937年通州事变中其机构遭起义伪军打击,之后迁驻唐山,1938年并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这一伪政权是日本在关内扶植的首个傀儡政权,其成立严重分裂国家主权,加剧了华北的危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与反对。
- 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在柏林正式签署该协定,意大利后来于1937年加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雏形。协定表面以反对共产国际为目标,实则是三国勾结、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加剧了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 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0年11月25日,美军空袭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朝鲜大榆洞,正在指挥部工作的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毛岸英是毛泽东主席的长子,1950年主动请缨赴朝参战,担任志愿军总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的牺牲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事业中的重大损失,彰显了革命后代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
- 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1952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阵地防御战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1952年10月14日发起,美军为争夺上甘岭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投入6万余兵力、300余门火炮、170余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阵地被削低2米;志愿军坚守部队先后投入4万余人,以坑道为依托,展开反复争夺战,涌现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英雄事迹。历时43天,志愿军击退美军900余次冲锋,歼敌2.5万余人,彻底粉碎美军“摊牌行动”,守住阵地,极大震慑敌军,巩固朝鲜战场中部防线,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坚守防御的典范,彰显志愿军钢铁意志。
- 三门峡截流成功:1958年11月25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截流,标志着工程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重点项目,旨在解决黄河水患、开发水力资源,截流成功为后续水库蓄水、发电、灌溉等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对黄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渤海2号”钻井船沉没事件:1979年11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过程中,遭遇狂风巨浪沉没。事故造成72名船员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多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石油工业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事后国务院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推动了海洋石油作业安全规程的完善和行业安全意识的提升。
- 中国长江科考漂流队征服长江:1986年11月25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抵达长江入海口,完成了历时5个多月的长江全程漂流壮举。漂流队从长江源头沱沱河出发,途经金沙江、三峡等险段,克服了恶劣自然环境和诸多技术难题,全程漂流6300多公里,不仅填补了长江水文考察的多项空白,还展现了中国人勇于探索、挑战极限的精神。
-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确立:1999年11月25日,联合国正式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又称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设立该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60年多米尼加反独裁人士米拉贝尔三姐妹遇害事件,旨在提高全球对性别暴力问题的关注,推动各国采取措施保护妇女权益,消除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