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十几年,我见过太多父母的崩溃:
半夜收藏无数“休学复学经验贴”;
夫妻两个为了“逼孩子一把”还是“再等等”吵得不可开交;
同样是休学,有的孩子半年一年就缓过来了,有的却越陷越深。
这其中的差别在哪?我反复琢磨那些走出来的家庭,发现他们的父母,都不约而同地做对了这三件事。
01
家长不内耗自己
“都怪我的教育方式不对”;
“都怪他爸忙于工作,疏忽孩子”;
“要是早点发现孩子厌学的信号就好了”……
这是休学家庭最常见的“内耗三重奏”:自我谴责、夫妻甩锅、过度焦虑。
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这让本就陷入内耗的孩子更绝望:
“连爸妈都自乱阵脚了,我这辈子肯定完了。”
内耗的本质是对现实的不接纳,是心理能量的无效消耗。
人的心理资源就像一个蓄电池,父母把能量都用在纠结“谁的错”“为什么会这样”上,就没有多余的电量去承接孩子的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那些顺利复学的家庭,父母都有一个共性:
不纠结“谁的错”,只聚焦怎么办。
他们会承认自己焦虑:“看到孩子不上学,我确实慌了”,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越过本能才好,承认自己放不下,接受自己放不下,允许自己放不下,才是改变的开始。
千万别一方面内心放不下,一方面责备自己放不下,内耗自己。
如果当下你还没有放下孩子不去上学这件事,不要给自己戴上枷锁。
放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慢慢地,一点一点来。

02
先接住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多数父母会立即进入“解决问题”模式:
为什么不去?遇到什么困难了?我们怎么解决?
这源于我们面对失控时的焦虑。
人在强烈情绪下,大脑皮层是“离线”的,道理根本进不去。
孩子说“不想上学”时,背后藏着的可能是被同学孤立的委屈、考试失利的挫败,或是对未来的迷茫。
这些情绪就像洪水,此时父母的“追问”和“说教”,无异于在洪水面前建堤坝,只会让孩子更加抗拒。
从心理学的“容器功能”理论来看,父母是孩子心理世界的“第一容器”。
当孩子抛出负面情绪时,父母能否先“接住”,再引导,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走出情绪困境。
父母的情绪稳定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复学速度。

03
放下“返校执念”,停止了用“上学”来定义孩子的价值
不少父母把重返学校当成唯一的目标,却忽视了孩子休学的核心原因,心理能量耗尽。
就像手机没电时强行开机只会加速关机,孩子心理能量枯竭时,逼他上学只会让他更抗拒,甚至引发自残、抑郁加重等更严重的问题。
你是否只盼着一切“回到正轨”,却从没想过,也许“正轨”本身就是问题?
那些休学后抗拒沟通的孩子,本质上是“对亲子关系失去信任”:他们觉得父母只在乎“成绩”“上学”,不在乎自己的痛苦。
我追踪的一个案例中,孩子因妈妈过度掌控而搬出去住,妈妈依旧每天上门催孩子上学,孩子用摆烂疯狂对抗,扔掉妈妈带来的饭,点外卖,昼夜颠倒……
后来妈妈彻底放下“返校”念头,每天只敲门送饭,不多说废话。
关系清爽了,孩子反而主动走出家门和妈妈沟通。
有家长说:“这不是放任不管吗?就这么下去,孩子彻底废了怎么办?”
这句话我也听过很多次,我也越来越觉得: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窄了。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
他的好奇心、学习动力、探索欲是天生就有的,成长和发展是人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尽力适应环境,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在社会上以最好的姿态生活。
我见过一些孩子,学习不好,但心地特别善良,朋友有困难第一个站出来。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都受欢迎。
当孩子相信父母爱的是完整的自己,而不是上学的自己,复学才有了真正的动力。

这三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每一件都需要父母真正放下焦虑,沉下心来陪伴。
我知道太难了。看着孩子在家待着,哪个父母心里不急?
但你想想,孩子的人生那么长,这一两年的调整期,真的不算什么。
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走得更稳。你退一步,给孩子一点空间,他反而能找到自己的路。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