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稀土后,中方又增新筹码,美媒:中国这领域出手,将瘫痪美经济

2025年10月,中国再次出手,这次不是稀土,而是医药原材料。消息一出,美国媒体的措辞比以往更急了,“将瘫痪美经济”这样的表述,听着不免有点夸张,却也透露出一种真实的慌乱。

从特朗普回归白宫开始,华盛顿的政策就开始再次走向“极限施压”的老路,特朗普的政策也是一变再变,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的底气还有多少?中方这一轮操作到底是“以牙还牙”,还是背后另有深意?

稀土先行,中国管控打出“探路拳”

过去两年,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对峙已经让全球见识到了什么叫“资源牌”。稀土不稀,但能用、会提炼、能出口的国家不多,而中国长期以来占据了全球稀土供应的主导地位。

2025年,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理由是保护国家资源和环境安全。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美国大量依赖稀土的军工、高科技企业。

据媒体报道,美国军工部门曾因为稀土短缺导致多个项目延迟交付,不得不向政府申请专项补贴,以维持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稳定。而在资本市场上,这一变化也迅速反映出来,美股科技和军工板块出现大幅波动,多个企业市值蒸发。

2025年10月,中国再次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理,并对美国商船征收特别港务费。这笔费用不高不低,却精准地增加了美国进口企业的运营成本。每艘货轮动辄增加数万美元的费用,对已经在高通胀中挣扎的美企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朗普对此反应强烈,10月11日,他在公开场合再次提出要对中国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但这次市场反应更快,美股瞬间跳水,道指一度跌破心理关口。特朗普的强硬言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落差,也暴露出其政策的摇摆和国内压力的加剧。

可以说,稀土只是一个“前菜”,中方用它来试探美方反应,同时为接下来的关键领域出手做铺垫。

医药原材料:中国握紧美国最怕的“命门”

稀土打的是高科技和军工,而医药打的则是民生和底线。美国媒体在10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市场上有超过700种药品的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其中包括青霉素、维生素C、顺铂等关键药物。尤其是顺铂,这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的化疗药物,其原材料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美国医药行业的依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药企逐步将原材料生产环节外包,优先考虑成本效率,而中国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低廉的制造成本和稳定的环保处理能力,成为首选合作国。

如今,中国在全球青霉素、维生素类原料药、酶法合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特朗普政府并非不知道这个现实。今年4月,他曾尝试将部分医药原材料纳入加税清单,但立刻遭到国内药企集体反对。

多家企业联合上书白宫,警告称加税将直接推高药品价格,影响全民医保体系的稳定运行。最终,这项政策在发布三天后被撤回,说明美方内部对医药问题的敏感和无奈。

现在轮到中国出手了。虽然中方尚未宣布全面限制医药原材料出口,但相关部门已开始加强对部分关键品种的出口审批,这一信号早已让美国市场风声鹤唳。据了解,已有数家美企开始囤积抗生素原料,以备不时之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医药供应链的博弈并非易于替代。美国虽然也进口部分原材料自印度,但在质量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与中国仍有不小差距。

更别提,美国本土医药废水处理成本高达2.8美元每吨,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重启本土供应链几乎不现实。

在这种结构性依赖下,一旦中国正式对医药出口设限,最先受到影响的将是美国中下层民众,他们依赖医保、依赖低价药品,而这些药背后的供应链几乎全系于中国。

博弈升级,特朗普骑虎难下,谈判空间越来越小

稀土限制尚可通过技术替代和多元采购缓解,但医药不一样,它涉及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容不得半点闪失。中方在医药领域的布局虽非一日之功,但如今俨然已成为全球供应的核心枢纽。

特朗普虽然一贯以强硬著称,但在医药问题上,他也不得不掂量民意的分量。当前,美国正处于政府停摆的困境,数万联邦员工工资发放延期,社会舆论持续升温。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推动对华加税,无异于火上浇油。

更复杂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已经覆盖3000多个品类,而中国对美的反制清单还不到1000项。中方手里仍有不少“牌”没打,留有回旋空间,而美方早已“弹尽粮绝”,再出新招也只能是重复旧招。

过去的贸易战中,美国曾试图用“大豆牌”胁迫中国,结果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采购,美国豆农叫苦连天。这一次,医药原材料可不是农产品,市场替代性更低,调整周期更长,代价也更大。

此外,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的2025年,美国逐渐被动地站在了谈判桌这一侧。欧洲国家虽然口头支持美方立场,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与中国保持供应链合作。

比如德国、法国等国的药企早已加大在中国的采购比例,甚至在中国本土设立研发和原料基地,以规避风险。

相比之下,美国的“去中国化”战略在医药领域几乎无从下手。即便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法案推动“回流制造”,也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数十年来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

而就在10月中旬,中国国内也展开了对部分关键原料药的出口审批机制改革,虽然未明确指出针对美国,但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有选择性”的出口制度。

换句话说,该出口不是断供,而是“看对象”,这让美国更难受,因为它意味着谈判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

从稀土到医药,中国出手并不频繁,但每一招都直击要害。特朗普政府的策略看似强硬,实则被现实牵着走。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经济反制,更是一种战略节奏的调整。

如今,中方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已不是当年可轻易取代的角色。医药作为国计民生的核心,中方出手意味着中美博弈已不再局限于关税和技术,而开始渗透到更深层的民生层面。

美国媒体所谓“瘫痪美经济”的说法,也许带有情绪成分,但并非毫无根据。这场博弈,不只是关乎谁赢谁输,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体系韧性与战略定力的试炼场。

眼下,这场牌局仍未结束,但谁握有更多底牌,谁能更稳地坐在桌前,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参考资料:

最新报告:近700种美国原料药依赖中国提供原材料——2025-10-16 15:37·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稀土   中方   筹码   中国   出手   领域   经济   美国   医药   原材料   美方   军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