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叔今年68岁,四年前一次体检时,意外被查出颈动脉斑块。
当时医生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斑块不等于脑梗,但再不重视,危险就在眼前!”身边不少朋友听闻后都劝他尽快吃点保健品,甚至有人吓得夜里都睡不好觉。
然而,让大家意外的是,直到现在,张叔不仅生活如常,每年复查结果也让医生连连称赞:“斑块非常稳定,没有恶化!”究竟他做对了哪些事?难道真的有“不怕脑梗”的秘方?

事实上,和张叔类似的“斑块不脑梗”案例并不少见,可也有不少人刚查出斑块不久就遭遇健康危机。背后的秘诀,其实就在日常习惯的点滴坚持。
很多人有所不知,颈动脉斑块真正的危险,并非出现在斑块本身,而是它“失控”时带来的血流堵塞,引发脑梗。
而稳定斑块、防止破裂的关键,恰恰藏在日常生活里容易被忽视的几个细节。
今天,我们就根据最新医学研究和一线临床观察,带大家拆解:查出颈动脉斑块后,多年不脑梗的人,都做对了哪三件事!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疏忽了。
不少人听到自己查出颈动脉斑块,瞬间感觉“晴天霹雳”,以为这就是“脑梗”的前奏。实际上,斑块≠脑梗。斑块的出现,确实提示动脉硬化进展,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警报信号。

它就像水管里的“水垢”,暂时还未堵塞主干道,但若“脱落”成血栓,便有可能堵塞大脑血管,最终导致脑梗。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脑梗患者,其中因斑块不稳定导致堵塞的比例高达近30%。
也就是说,大多数风险并不是斑块“长大”,而是它的“破裂”或“脱落”引起的。
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除年龄、遗传外,日常生活习惯是最重要的调节钮。很多患者正是因此保持多年未脑梗,甚至让斑块“稳如磐石”。
坚持控制“三高”,特别是血压稳定
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压如果像“水枪”一样时高时低,对斑块冲击尤为剧烈,极易诱发斑块破裂。
有研究指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约15%。因此建议将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血糖、血脂则需遵照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控好范围。

张叔自斑块被查出那天起,每天定时吃药,饮食“低盐低脂”,不放纵“三高”。他笑称:“定时测量,心里踏实。”正是这种长期稳定控制,才让斑块失去“暴走”的机会。
规律温和运动,促进血管弹性
很多人担心运动会“震动”斑块,其实规律适度运动才是血管健康的保护伞。快走、太极、慢骑行这类温和有氧活动最适合斑块患者。
每天运动30分钟,既能提升血管弹性、改善循环,还能降低血脂、辅助控制体重。注意,不建议剧烈运动(如爬山、冲刺长跑),避免血压骤变。
研究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让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2%-22%。张叔早晚坚持“快步走”,有时家人一起打太极,不仅身体轻松,心情也好了很多。

遵医嘱坚持用药,绝不私自停换
药物治疗是控制斑块发展的核心,尤其是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有些人害怕药物伤肝肾、依赖成瘾,私自“断药”反而埋下更大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国家卫健委明确建议,有斑块且高危因素无良好控制者,应长期坚持他汀治疗,具体用药以医生建议为准。
张叔曾说,“以前听邻里谁谁吃偏方,我也心动。但医生耐心解释后,我再没胡来了:按时吃药,斑块才‘乖乖的’。”
情绪平稳,避免大起大落
很多患者忽视“情绪管理”,殊不知情绪激动导致应激激素暴增,瞬间拉高血压、促进心率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斑块更易脱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

释放压力、保持平和心态,学会深呼吸、冥想、听音乐,都是常用的“情绪保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提醒,中老年人尤其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莫让“气头上”葬送努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技术规范(2022年版)》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
《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建议》
《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