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被中央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就在接下来的规划中,产生了要不要在厦门继续驻军的争论。
在1984年6月上旬的一次讨论中,厦门的驻军和市政府之间的意见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当时的厦门市委书记跟驻军政委说话的口气都很冲,一点儿也不客气。
那么这个问题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还得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论。
厦门的对面就是金门岛。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一直号称金门岛,上驻有10万国民党军队。正因为如此,厦门长期以来也有庞大的驻军,甚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发生过长期的对峙和炮战。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开启,尤其是厦门要建设经济特区,局面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第一点便是土地问题。
厦门特区最初规划的时候只有2.5平方公里,后来邓小平视察当地,提出了要扩大特区。于是福建省和厦门市便开始研究规划特区扩大的问题。按照最初的计划,特区扩大之后的面积超过了100平方公里。
这样一来,土地就成为了最实际的问题。驻军部队在厦门当地有着大量的营区,如果要开发特区的话,土地不够,最好就是让部队把一些营区给让出来。
厦门的驻军数量一度很多,所以这里的部队设施自然规模也很大,而且有些设施实际上还是在民国时期建设的。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从此前的国民党军队手里夺了过来。
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厦门,在这一地区也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及建筑。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如果要建设特区,有些军队占据的设施或者是土地,最好是让出来给地方政府规划使用。
实际上,有些部队设施已经交给了市政府,还有的一些军事设施所在地正好和地方上规划的景点区域重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怎么处理,部队方面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双方围绕土地的移交和接下来的规划,产生了很多争议。
以上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针对部队本身的。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旦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特区,就不应该继续驻军了,理由是继续在这里驻守大量的部队,可能会影响到外部的投资。
据说当时就有一种观点,华侨或者是外国投资者看到厦门市里有大量的部队,有可能就会被吓跑,甚至还有人说,部队的车辆不能随随便便上街,甚至不能开进厦门岛,原因竟然是部队的车辆看起来像囚车,很难看。
这些观点现在听起来很奇葩,但是在当年,很多人确实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于是,反对在厦门当地驻军的声音渐渐变大。即便如此,厦门市政府和当地的驻军也不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除了有人反对以外,也有支持继续驻军的声音。
支持驻军的人认为,对面的金门岛上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一旦解放军撤走了,厦门当地的安全谁来负责?眼看分歧和争论越来越大,厦门市政府和当地驻军领导针对这个问题准备好好商量一下。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原本说好的是商量,在会场上却吵了起来。
时间回到1984年6月,在厦门市的白鹭宾馆,地方和军队上的领导召开了一次协商座谈会。
当年参加会议的地方领导有福建省委书记和省长,以及厦门市委书记,军队的领导是福州军区司令员以及驻守厦门某军的军政委。军长之所以没有参会,是因为当时正在朝鲜访问,所以政委就参加了那次会议。
说好的是协商,但是彼此之间的分歧很大。会议刚开始的意见就很尖锐,地方领导的意见是,厦门部队的驻地绝大多数未来都要开辟成旅游点,所以应该把驻军全部撤下来。而且他们还提到了一种观点,部队驻守在当地,外国投资者不敢来。
部队方面的意见是,驻军规模本来就不大,而且这一地区的守备任务繁重,所以不能撤走。再说有些地方已经转移给了地方,部队保留的这些地方在整体的防卫体系上已经相当薄弱,所以不能够再取消了。
围绕这一点,双方争论的相当激烈。当时的厦门市委书记是陆自奋,他提出来,部队占有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设施都是地方上的。陆自奋的意思应该是想说,部队占据的土地以及设施都是厦门当地的,所以这些土地和设施也应该归厦门当地政府来支配。而且,地方上的同志说话还很冲。
不过部队方面也毫不相让。军政委宋清渭说,有些营房还是日本鬼子建的,后来国民党军队也住过,那时候怎么不跟他们要过来呢?部队领导这么说当然也是一种玩笑。不过,在提到厦门当地白崇禧公馆的时候,宋政委又提到了一件事。
原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攻打白崇禧的公馆,牺牲了将近一个排的战士,所以从部队的角度来看,有很多设施是战士当年流血牺牲打来的,地方上的同志不能说的那么随意,更不能随意处置。
很显然,再吵下去,意见也不会统一。最终,地方和部队上的同志商量出了一个临时性的方案,地方上的同志把情况反映给国务院,部队上的同志则把意见反映给中央军委,然后看看中央接下来会怎么决定。
就这样,两种意见都反映到了中央。很快,中央的通知就下发了,当地的驻军和部署保持不变。这件事,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是,厦门对面就是驻有重兵的金门,能不驻军吗?随着中央的一槌定音,有关驻军的问题解决了。
中央的决定还是很有前瞻性的,而且从整体上来看,厦门当地的驻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即便当时我国已经推动改革开放,围绕台湾解放的问题依旧存在。而且,部队的驻守和厦门当地的经济建设并没有任何冲突。邓小平同志当时也特别指出,不光厦门当地要有驻军,未来香港回归以后,同样也是要有驻军的。
毕竟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如何进行防守?部队驻扎在哪里?如何进行部署?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回头去看,当时有些人认为部队应该撤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整体的情况不太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会议过后仅仅一周多的时间,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反倒证明了部队绝不能从厦门地区撤出。
1984年6月27日,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突然对厦门的角屿岛进行炮击。
事件发生在上午8:40左右,炮击过后,甚至还有不明船只向角屿岛靠近。当时的角屿岛上驻守着一个连的兵力,战士们刚刚吃过早饭,在操场上训练,突然遭到炮击,伤亡情况不明。
从后来的情况看,有两名战士在炮击中受伤,还有1名军医助理牺牲,局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炮击事件也很快上报到了军部。
当天,军里的值班首长正是宋清渭,他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值班参谋打来的电话。他和参谋长分析以后,立刻把情况上报给了福州军区,同时通知守备部队,要岛上的驻军密切观察敌情的变化,还要查明敌人的企图和去向。
角屿岛上的守备部队已经做好了反击准备,其他部队也做好了随时增援的战斗准备。只不过让人没料到的是,国民党军队的炮击很快就停止了。
也就是说,我军还没有实施反击,而且福州军区也像中央军委请求进行炮火反击了。不过中央当时没有批准福州军区的请求。
为什么没有批准?主要原因是当时两岸关系相对于此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缓和迹象,所以,中央从维护大局的角度出发,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两天以后,新华社发了一则消息,披露了炮击的情况,同时向台湾提出抗议,并且要求惩治凶手。
当时台湾方面承认实施了炮击,不过特意强调是下级军官的自发行动,而且是误射。这起事件虽然很快平息了,但是对此前的驻军争论恰恰算是一个最好的总结。
因为这充分说明,只要对面的金门岛上还有国民党驻军,厦门的防守同样也不能够松懈。毕竟,哪怕两岸的关系已经相当缓和,但是只要还没有完成统一,理论上两岸之间就还处在敌对状态。
在敌对的状态下,主动撤出部队是一种相当幼稚的行为,哪怕是为了经济建设,军队方面的一切事务也不应该松懈。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件事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可以让人充分的意识到问题依旧存在,防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参考资料:
《厦门特区创建之初驻军回顾》 百年潮 2011年7月4日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