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9月,天气逐渐转凉,在餐饮行业中也正发生着另一种维度的“降温”——外卖单量减少。随机采访中,商家告诉记者,这是由平台优惠力度减小、学生开学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9月8日上午9点多,在淄博张店柳泉路上的一家虾仁水饺店,助理郭女士一边准备面食,一边告诉记者:“现在单量已经下来了,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
郭女士所在的店早前就引入了外卖模式,多个平台的单子成为店里收入的重要组成。原先,店里每天接的各平台外卖单子平均有30多单;7、8月份,多个平台推出力度很大的优惠活动,店里每天接单量能到70多单,较原来翻番。“有个平台,我看在上面点一份水饺比我们堂食都便宜。比如一款卖27元的产品,从平台上买的话可能只需要十九二十元,给的红包很大。”
不过,进入9月后,外卖单量出现了明显变化。郭女士介绍,现在每天接单量回到了30多单的原先水平,主要原因是平台的优惠力度小了,“原来是满25减20,现在可能也就满15减9元。”此外,9月是淡季,学生都开学了,家长们该上班的也都上班了,这也是外卖单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张桓路上的一家知名快餐店,同样出现了外卖“减单”的情况。店长任先生告诉记者,原来每天能接到100单左右的外卖单子,7、8月份各平台搞活动以后,接单量明显增长,最多的一天接了近300单。
“平台搞活动,受益最大的是消费者。对商家来说,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利润有多高,甚至是利润空间小了。打个比方,一个平台推出满15减10,这个10之前是由平台全部承担,后来改成了平台和商家各承担一部分,商家的利润就少了。”任先生说,7、8月份是暑期,学生放假,游客增多,再加上平台大力度优惠,外卖订单大增是必然的,现在则不一样了。
平台优惠力度的减小和规则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家的参与热情。高新区一家面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是双向的,我没参与是觉得利润少不划算。本来店里来一个客人花15元,现在如果做这种外卖单子还得承担原来由平台承担的补贴,我的利润就少很多。”
外卖单子减少,也直接影响着外卖员的收入。在王府井广场附近一外卖员聚集区域,多名外卖员正刷着手机等活。外卖员李先生告诉记者,7、8月份他基本每天都能送90多单,月收入过万元,“这个月到现在每天也就五六十单,这样下去一个月少挣好几千。”
根据公开报道,今年7—8月,多个平台展开激烈的补贴竞争,导致外卖订单一度暴增。目前,很多商家已经感受到了“流量红利”正在退潮。业内普遍认为,平台的短期烧钱模式难以持续,大部分消费者尚未真正形成长期依赖某平台的习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孙渤海)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