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罚7500欧元强制捐赠,中国面包店为何宁扔不折价?

2025年9月16号,上海万象城有家网红面包店的监控画面在网上吵翻了。

不是因为排队人多,是店员正把一筐筐还带着麦香的面包往黑垃圾袋里塞。

有网友当场拦住问:“这面包赏味期还有两天呢,打折卖不行吗?”

店员头都没抬,说:“规定就是当天销毁,打折影响牌子调性”。

好好的面包,刚出炉时卖几十块,这会儿连进慈善箱的资格都没有,这场景看着真让人别扭。

面包当天必销毁?

咱先捋捋这事的核心,这家网红店为啥非要把没过期的面包扔了?关键就在于“当日现烤”这四个字。

现在不少网红面包店都靠这个标签溢价,你想啊,消费者觉得“当天烤的才新鲜”,愿意花高价买。

可一旦打折卖隔夜的,哪怕还在赏味期里,也容易让消费者觉得“这面包不新鲜了”,以后可能就不买了。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别店的规矩,后来发现,身边类似的浪费真不少。

写字楼的外卖盒里,经常有没动几口的饭菜;家里餐桌旁,剩菜随手就倒;超市里那些长得不好看的蔬菜、水果,没等上架就被扔了。

有数据说,中国每年餐饮环节浪费的食物,够2亿人吃一年。

咱平时扔半块面包可能没感觉,可积少成多,这些浪费搁到需要的人那儿,就是救命的口粮啊。

不光国内这样,全球都有这问题。

全球每年白白损耗的粮食有13亿吨,美国更夸张,每年近40%的食物都进了垃圾桶。

不过也有做得好的,比如法国,2016年就立法了,超市没卖完的食品必须捐给慈善机构或者食品银行,不捐的话最高能罚7500欧元。

对比下来,咱这边不少商家的做法,确实差了点社会责任。

为啥宁扔不折价?

商家宁愿扔面包也不打折,说到底还是在算成本账,对网红品牌来说,“新鲜度”就是命根子。

要是今天打折卖剩的面包,明天消费者可能就等着打折,不愿花原价买了,长期下来品牌调性就没了,赚的钱反而少。

那捐出去不行吗?捐赠也有麻烦。

面包这东西保质期短,运输、储存都得要冷链,这都是钱。

而且万一有人吃了捐赠的面包不舒服,企业还得担责任。

所以很多企业宁愿扔了,也不愿冒这个险。

可问题是,商业账算得再精,也不能把道德抛一边啊。

一边是面包成筐销毁,一边是有人还在为下一顿饭发愁,这天平也太歪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浪费粮食不光是道德问题,还伤环境。

浪费1吨粮食,相当于排放3.6吨二氧化碳,这会加剧全球变暖。

而且种这些粮食要占耕地、用水资源,最后扔了,这些资源也白瞎了。

搞不清为啥有些商家宁愿付出这些代价,也不愿想办法减少浪费,这账算得根本不对。

怎么止住浪费?

既然浪费的问题这么多,那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其实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尝试了。

首先是政策层面,《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餐饮企业得提醒顾客适量点餐,超市处理临期食品也有了规范。

有些地方还搞了激励政策,企业捐食品能减免税收,还支持建食品银行、社区共享冰箱,让临期食品能快速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企业这边也有不少好点子,有连锁面包店用大数据分析客流,每天根据人流调整烘焙量,这样就不会烤太多卖不完。

还有像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跟公益组织合作,把临期的面包、点心快速送到社区食堂,2024年一年就捐了超500万份。

另外,盒马还推出了“日日鲜”尾货折扣盒,傍晚的时候以成本价卖剩下的产品,既保住了“当日现烤”的招牌,又没浪费,这办法多聪明。

当然,光靠政策和企业也不够,咱普通人也得发力。

“光盘行动”说了这么多年,其实就是让大家少点、吃完。

平时买面包别一次买太多,家里剩菜及时热了吃,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积少成多就能减少不少浪费。

毫无疑问,减少食品浪费不是某个人的事,得企业、政府、消费者一起使劲。

总的来说,网红面包店销毁面包这事,暴露的是商业逻辑和社会责任的矛盾。

企业要赚钱没错,但不能只盯着钱,把该担的责任丢了。

现在已经有不少好的尝试证明,把“不浪费”当成品牌资产来经营,既能减少浪费,又能赢得消费者好感,是双赢的事。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商家、更多人参与进来,让那些本来要被扔进垃圾桶的面包,能找到更有尊严的归宿,让“节约粮食”不再只是口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面包店   法国   欧元   中国   何宁   面包   食品   企业   消费者   粮食   商家   责任   品牌   积少成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