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九狮村,泥土与匠人的对话已经延续了53年。
41岁的李剑,作为传统手工雕塑技艺第四代传人,用21年时间把“西湖雕塑”从一门技艺打造成了文化符号。
从牧业景区创下“基尼斯之最”的奶牛雕塑到移民文化长廊,他以刀为笔,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2004年,李剑拜邓立米为师,正式踏入雕塑行业。
21年来,他先后在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闯荡,参与了珠海长隆北极熊馆、上海迪士尼城堡等大型项目的水泥直塑工程,把传统技法和现代景观设计巧妙融合。
2022年,他设计的“传统手工奶牛雕塑”凭借成双站立式造型,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成了常德文旅新地标;而百米长的“移民创意文化长廊”,则用雕塑语言讲述着西湖移民史,被人们称为“凝固的史诗”。

“技艺的根在民间,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这是李剑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的传承之路走得清晰又扎实:一方面通过师徒接力,让弟子刘群代把技艺带到海外,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教学,创办工作室培养了近400名学员,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学习平台,其中30多人已经成了职业匠人。
他经常对学员说:“雕塑是泥巴的‘活法’,得先懂西湖的水土,才能捏出它的魂。”

行业专家评价李剑的作品“既有古法筋骨,又有时代呼吸”。
他的实践始终围绕着一个信念:传统技艺必须“活在当下”。
在创新表达上,他在迪士尼、西游记乐园等项目中融入传统直塑工艺;在文化赋能方面,通过公共雕塑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比如军垦博物馆的作品就成了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面对未来,李剑计划建立非遗研学基地,开发雕塑文创产品。
“泥土的温度、刻刀的锋芒,都是技艺的‘方言’。”他表示,会继续以斧凿为媒介,让传统雕塑从景区走进日常生活,“它不是展柜里的古董,而是能种进人心的种子。”
在机器复刻盛行的时代,李剑的手工雕塑就像一场“慢修行”。

西湖的泥土在他手中沉淀成文化基因,而他的故事,正成为传统技艺当代转型的生动注脚。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