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考古新发现!会稽郡“奢侈品”生产中心找到了

近日,绍兴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存、越国祭祀遗址和城墙基础之后,又有两大首次发现:发现会稽郡铸造五铢钱和铜镜的作坊遗存,为研究汉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发现底部隶书“窑作”二字的晋代越窑青瓷,为研究早期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组织管理及产品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发现证实,这里从两汉至东晋时期,曾是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重地。西汉时期,这里铸造钱币;东汉时期,转为青铜镜的铸造;到了两晋,这里又成为青瓷窑业作坊的所在地。

这一连串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晋时期会稽郡核心区手工业历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铸钱、铸镜和窑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穿越时空:从钱币到铜镜的铸造作坊

在发掘区的北侧,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和炭灰堆积区域,推测为当时的铸造作坊区。他们清理出熔炉底面、炉灰渣坑、水井、石子路面及大量柱洞的作坊硬结面,进一步明确了这里作为铸造作坊的功能定位。

出土文物更是直接证实了这一点:五铢钱范(钱币模具)、铜镜范(铜镜模具)、博山炉范、残破的铜镜、铜盘以及较多的铜渣、铁渣等铸造废弃物,均指向这里曾是汉晋时期会稽郡铸造钱币和铜镜的官方铸造作坊。

据《钱录》等古籍记载,“郡国五铢”是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推行币制改革时,下令各郡国官方铸造的法定货币。其形制为圆形方孔,正面铸有篆书“五铢”字样,重量和尺寸有一定规范,但因铸造权下放,质量参差不齐,直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铸币权收归中央后方才废止。在遗址内部的展厅中,出土的五铢钱钱范、残次品以及完整的五铢钱相互印证,生动再现了当年的铸造场景。

神人神兽镜残件

同样,东汉时期的“吾作明竟宜侯王”神兽镜镜范残件和“君宜官”神人神兽铜镜残片、“吾作明竟”半圆方枚神兽镜残片的出土,也与此处的铸造活动相吻合,证明了东汉至三国时期这里延续了高水平的青铜铸造工艺,专门生产如铜镜等精美的青铜器。

“窑作”小罐:揭开青瓷官窑的秘密

在考古发掘区北部出土了一只“盈盈一握”的越窑青瓷小罐,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这只小罐底部清晰刻有“窑作”二字,虽看似普通,却成为揭开遗址历史的关键。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件带有“窑作”刻款的青瓷小罐,在浙江两晋时期遗址中极为罕见,是他近20年考古生涯中见到的唯一一件。

越窑青瓷小罐底部的“窑作”二字

“这只小罐其实是当时的残次品。”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罐体上部有一小团露胎‘补丁’,这是烧造过程中的窑粘,器物烧成后没有完全分开,粘连在一起形成。然而,底部的隶书‘窑作’二字,却昭示了它不平凡的出身——能够刻上这样精美的字样,说明这里正是官营窑业作坊的所在地。”

除了这件珍贵的小罐,现场还出土了大量青瓷器具、残片,以及制作青瓷的工具,如印章形状的陶拍(用于平整大型器物外立面)和间隔具(烧制时用于层叠间隔器皿)。这些发现,连同厚厚的灰烬遗迹和8口汉晋时期的水井,共同勾勒出一幅官营窑业作坊繁忙而宏大的生产图景。水井是铸钱、铸镜和制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水源,其数量之多,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繁荣兴盛与规模庞大。

历史回响:绍兴手工业的辉煌篇章

塔山和畅坊遗址的系列发现,如同拼图一般,逐渐拼凑出绍兴(古称会稽)在汉晋时期作为江南地区重要官营手工业中心的清晰画面。从西汉的铸钱,到东汉的铸镜,再到两晋的青瓷烧造,这片土地见证了五百年间官营手工作坊的延续、演变与辉煌。

这一考古成果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更以实物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对汉晋时期会稽郡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手工业经济形态、技术水平与管理模式的认识。它表明,当时的绍兴不仅是文化荟萃之地,更是国家经济命脉中官营作坊的重要一环,其生产的钱币、铜镜和青瓷,曾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可能远销海外。

塔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每一片陶范、每一块瓷片、每一口古井,都可能蕴含着新的历史信息,等待着人们去解读。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正缓缓揭开面纱,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属于官营手工业作坊的鼎盛岁月。

新闻多看点

当班小布:季建明

记者 殷俊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绍兴   奢侈品   中心   青瓷   作坊   官营   铜镜   手工业   时期   遗址   水井   绍兴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