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下旬,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的公开表态让航空圈一下炸开了锅。
俄方突然示好,表示不仅愿意向中国提供 PD-26 重型航空发动机,还打包送上复合材料机翼等核心零部件。
继承了苏联军工衣钵的俄罗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我们军工方向的领路人。即便是在国产军工大放异彩的当下,俄罗斯军工仍在少数领域有优势。
比如今天说到的航空发动机,特别是重型航空发动机,俄罗斯仍保有最大巨大的NK-32、PD-35这样的拳头产品。
不过,俄罗斯突然从 “只卖产品” 到主动送技术,这样的态度转变却不仅有雪中送炭的意味,更多是严峻形势下的“抱团取暖”。
更耐人寻味的是,普京亲自为这款发动机站台,直言其是 “俄罗斯航空工业新支柱”,将服务于新一代宽体客机与大型运输机。
这个消息恰好卡在最微妙的节点 —— 美国正频频挥动发动机 “断供大棒”,一会儿断供一会儿恢复搞得我们十分难受。
C919 当前搭载的 LEAP-1C 发动机虽性能顶尖,却非常依赖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的合资公司供应。
中航西飞称2025 年产能预计将达 50 架飞机,但相较于波音、空客的交付节奏还不够快,核心瓶颈之一正是动力系统的供应安全。
而俄罗斯抛出的 PD-26,似乎成了及时雨。
这款基于 PD-35 衍生的发动机,推力达 26 吨级别,采用高温合金材料与复合材料风扇叶片。
俄方声称,PD-26 在性能和经济性上可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并且具备广泛的适配性,可应用于大型军用运输机及新型宽体客机,还可用于地面能源装置。
可以适配大型运输机和远程民航机型,解C919的燃眉之急。
若将俄方的 “善意” 单纯解读为 “雪中送炭”,未免低估了这场合作的战略重量。
对俄罗斯而言,主动示好本质是一场 “技术换市场” 的生存突围。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航空工业与西方全面脱钩:空客、波音终止合作,欧美市场彻底向其关闭。
而 PD 系列发动机的研发早已烧了数十亿资金 ——PD-35 作为核心项目,原计划 2025 年试飞却因西方部件断供推迟至 2027 年量产。
此时的俄罗斯急需一个 “接盘侠”,既能分摊研发成本,又能提供规模化生产的理由。
中国恰恰是唯一合适的对象。
据俄方估算,中国未来 20 年至少需要 800 架宽体客机,若能拿下 30% 份额,足以支撑 PD-26 的持续迭代。
更重要的是,与中国合作能直接反击美国的技术霸权,在美方试图用发动机遏制中国航空发展的当下,俄方递出的技术筹码,相当于在全球航空动力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且俄方的算盘也是打得不错的,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俄罗斯意识到,若继续仅出售产品而不转让技术,随着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未来可能会失去中国市场。
因此,趁现在其 PD-26 发动机仍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时,通过技术转让来巩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可以维持其在华市场份额。
面对俄方的热情,中国的态度始终理性务实:PD-26 是重要的 “备用选项”,但绝非替代自主研发的 “终极方案”。
目前中国已构建起 “三重保险” 的发动机供应链。
短期依赖欧美 LEAP 系列维持合作,中期用俄罗斯 PD 系列应对断供风险,长期则押注自主研发的长江系列。
我们自己专为 C919 量身打造的 CJ-1000A 发动机,推力覆盖 12-18 吨,2025 年试运行结果 “远超预期”,推重比达 8.2,甚至超过俄罗斯 PD-14 的 7.5。
按照计划,这款国产发动机 2027 年可获认证,2030 年前实现商业化运营,真正实现 C919 的 “心脏国产化”。
选择 PD-26 更多是战略缓冲。
一方面,它能为 CJ-1000A和后续型号的研发争取时间,避免美方突然断供导致 C919 停产。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吸收俄方在高压涡轮、燃烧室等领域的技术经验,加速国产发动机的迭代。
简单来说,我们要的不是一台发动机,而是借合作缩短自主突破的周期。
需要看到俄方的发动机也并非完美,新研发的PD-26各项性能还不得而知,但以往一些俄重型发动机的型号上存在过燃油效率较低、使用寿命较短、维护复杂性高等问题。
不过俄罗斯在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维护保障体系。
中国的一些新型重型航空发动机,如涡扇 - 15 等,虽然性能指标较为先进,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际应用来进一步验证其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
这场合作最深远的影响,在于打破了欧美对航空动力的垄断。
长期以来,全球只有美、英、法、俄能造出高端民航发动机,而中国的加入正在重构竞争版图。
对中俄而言,这是一场双赢的战略绑定:俄罗斯获得市场与资金,中国获得技术缓冲与安全保障。
这种联合已让欧美感到压力 ——CFM 国际公司不得不加快新一代发动机研发,空客、波音也担忧中俄在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用 “价格 + 供应链优势” 蚕食份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军民融合效应。
PD-35 未来可适配大型军用运输机,CJ-1000A 的技术突破也能为军用动力储备经验。在俄乌战场验证过的发动机控制技术,或许能快速转化为中国战略投送能力的提升。
俄罗斯 PD-26 的到来,与其说是 “雪中送炭”,不如说是大国博弈下的 “抱团取暖”。
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封锁的寒冬里,合作能带来喘息之机,但真正的春天永远源于自主突破。
当 CJ-1000A 和更先进的国产重型航发最终装上 C919 的那一刻,中国航空工业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而中俄这场合作,不过是通往自主之路的一段插曲。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