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发了条仅自己可见的状态:
> “我快撑不住了……儿子今天又摔了台灯,骂我‘你烦死了’。
我蹲在地上捡玻璃碴,眼泪啪嗒掉下来。
我不是没耐心,我是心碎了。”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种时刻——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炸了:
不给吃冰淇淋、不让看动画片、催他穿鞋慢了……
瞬间翻脸:
“你走开!”“我讨厌你!”“我不想活了!”
接着就是摔书包、踢椅子、砰地关上门。
我们第一反应是:
❌ 气疯:“你还敢顶嘴?”
❌ 心寒:“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这样对我?”
❌ 自责:“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但我想说一句扎心又真实的真相:
那个吼你、摔东西的孩子,不是变坏了,

他是——被情绪劫持了,大脑“死机”了。
别急着纠正“态度”,先看懂背后的“求救信号”
你以为他在挑战你?
其实他在喊:“我快不行了,救救我!”
儿童心理学有个词叫 “情绪调节失能”
就是:
想冷静,但脑子刹不住车
知道不该吼,可嘴巴已经冲出去了
很后悔,但根本收不回来
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大脑前额叶——
那个负责“冷静”“克制”“换位思考”的区域,
要到20多岁才发育成熟。
一个5岁孩子的情绪爆发,
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小车冲下山坡。
你说“你怎么不踩刹车?”
可问题是——
他根本没有装刹车系统。
所以,
他不是故意气你,
也不是不懂感恩,
他只是——
心里的情绪太猛,身体只能用“炸”来释放。
很多父母都在做三件“雪上加霜”的事
错误①:立刻反击:“你还敢吼?我看你是欠收拾!”
你越凶,他越防御。
他的大脑瞬间进入“战斗模式”:
“你们都要压我,那我就更狠!”
结果就是:声音更大、动作更激烈、门摔得更响。
错误②:马上讲道理:“妈妈每天累死累活你还摔东西?”
错时机了!
孩子情绪上头时,理性脑已经“离线”。
你讲一百句“要感恩”“要学会控制”,
他一个字都听不进,

只会觉得:“你根本不在乎我有多难受。”
错误③:冷处理走开:“你什么时候冷静了再来找我!”
听起来很“科学”,
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你现在不可爱,我不爱你了。”
长期下来,他会学会压抑情绪,而不是表达情绪。
高段位父母,都在悄悄做这四件事
✅ 1. 先稳住自己,再接住孩子
不要跟着炸。
深呼吸,蹲下来,轻声说:
> “你是不是特别生气?因为不能玩游戏,你觉得特别委屈?”
> “你心里像有只怪兽在撞墙,憋得你想砸东西,对不对?”
共情≠纵容,而是让孩子知道:
“我的感受被看见了。”
等他呼吸慢慢平复,再谈规则:
> “你可以生气,但不能打人、不能砸东西。
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 2. 平时教他说出情绪,而不是吼出来
在家玩“情绪翻译游戏”:
你说情景,他来“翻译”:
“想看动画片被拒绝” → “妈妈,我很失望,能不能商量一下?”
“作业太难想哭” → “我现在很难受,你能抱我一下吗?”
也可以做个“情绪卡片盒”,贴在家里墙上:
我很愤怒
我觉得不公平
我害怕你不爱我
我需要被听见
鼓励他指一指、递一张,
代替吼叫和摔东西。
✅ 3. 给他一个“情绪逃生通道”
准备一个“冷静角”或“情绪急救包”:
- 发泄球(捏一捏)
- 噪音小的软积木(推倒解压)
- 涂鸦本 + 彩笔(画出怒火)
- 一张提示卡:“我现在很生气,请别逼我说话”
告诉他:
> “下次你觉得要爆炸了,可以去那里,
爸爸妈妈不会骂你,也不会走开。”
✅ 4. 事后复盘,不追责,只总结
等风平浪静后,搂着他聊:
> “刚才那阵风是不是特别猛?把你吹歪了?”
> “下次风又要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提前搭个帐篷?”
用故事和比喻代替批评,
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愿意合作。
送大家一句话:
每个吼爸妈、摔东西的孩子,
心里都在喊:

‘我控制不了自己了,你能帮我吗?’
我们要做的,
不是镇压风暴,
而是成为那个——
在风雨中依然张开 arms 的人。
最后提醒:
⚠️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攻击行为、破坏物品、威胁自伤或他人,建议寻求专业儿童心理评估。
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
吼叫和摔东西,不是“坏”,
而是“求助信号”。
别急着纠正态度,
先修复关系。
爱稳了,行为才会慢慢跟上
别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当成“品行败坏”。
愿每一个咆哮的童年,都能遇到一个不退缩的拥抱。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