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称诺贝尔经济奖应颁给中国:没有比中国更伟大的经济故事

据《亚洲时报》10月14日报道,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媒体和经济学家开始为中国鸣不平,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真正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学术理论,而是中国的改革与实践。

文章指出,中国实现了经济跃升,实际GDP增长50倍,成为全球经济最强大的增长引擎,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没有一次授予中国。

这种态度在不少外国学者看来,已经不再是学术忽视,而是一种制度性偏见。诺贝尔委员会如果仍拒绝承认中国在经济科学上的贡献,那这个奖项的权威性就形同虚设。

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亚当·图兹就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应当授予中国决策者,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故事。

西方内部的这种声音,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人们开始质疑谁有权定义进步,谁在垄断荣誉。

当一个国家以实实在在的增长改善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而奖项却不断颁给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那种讽刺意味已经不言自明。

正因如此,连一些外国人都觉得,中国才是真正配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家,而不是那些在数字里兜圈子的理论家。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诺贝尔奖原本宣称象征的是人类理性与文明的最高荣誉,代表对真理、和平与人文精神的追求。

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早已变成一种带有强烈西方中心色彩的权威符号。

评委几乎全部来自欧美学术圈,评选标准以英语体系与西方价值观为核心,这决定了谁能被看见、谁注定被忽视。

经济学奖尤其如此,它是一面镜子,反射的不是世界经济的全貌,而是西方自我欣赏的角度。

那些与资本主义主流框架契合的理论能轻易得奖,而那些来自不同发展路径的实践——哪怕改变了全球命运——却被排除在外。

和平奖、文学奖也有同样的问题:带政治立场的颁奖屡见不鲜,文学奖偏爱反体制的主题,和平奖甚至直接成为外交工具。

于是,这个原本象征科学与公正的奖项,逐渐演化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延伸。

它的偏见是结构性的,以所谓普世价值之名,维护着一种文化与权力的垄断。

诺贝尔奖

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人开始觉得,诺贝尔奖本身就像个玩笑。

它的公信力不是靠发现真理,而是靠叙事包装。

几十年来,获奖名单里不乏荒唐的例子:有人因为理论优美而获奖,却在一年后让基金破产;有人因为政治姿态被封和平使者,却在任内发动战争;文学奖得主常常是评委的趣味投射,而非真正的文学高峰。

更讽刺的是,连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都曾公开表示,这个奖项不该存在,因为经济学影响的是政治与舆论,而非纯科学,授予个人权威只会造成误导。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样的奖项到底在嘉奖什么?到底是科学,还是立场?

当一个国家几十年如一日地改变全球经济,而奖项仍给西方学术圈的小圈子,诺贝尔奖所谓的权威就变成了笑话。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延续其神话,已经不再是因为它的所谓权威性,而是在于它懂得如何制造叙事。

它以金色奖章、隆重典礼、王室背书等,营造出一种接近宗教的仪式感。

得奖者被包装为人类的英雄,他们的演讲被当作信条引用,学术机构、出版商、媒体再不断放大这种光环。

奖项创造名声,名声反证奖项的权威,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神话机制。

然而在信息透明、知识去中心化的当下,这个循环正在瓦解。

人们不再需要奖章来证明价值,也不再把西方认可当作进步的标志。

一个奖项如果无法拥抱新的现实,就会被现实遗忘,诺贝尔奖当然还会存在,但它已经失去了代表真理的资格。

我们无需再神话它,因为真正的伟大不靠颁奖定义,而在于谁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中国   诺贝尔   经济   学者   外国   故事   诺贝尔奖   奖项   学术   权威   科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