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不养生,一年都白忙!秋分后养生重点→

燕将明日去

秋向此时分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过后,意味着正式进入秋季。从此开始,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凉。

秋分后高发疾病

秋分的“分”其实是“平分”的意思,它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往年秋分后的天气基本属于天干物燥、秋风送爽,不过今年的秋除了干燥以外,还夹杂着湿气,呈现出“燥湿交织”的特点。这样的气候容易催生过敏性鼻炎、感冒、咳嗽以及腹泻等疾病,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需要特别注意。

呼吸道疾病

1

秋分后天气转凉,低温环境利于流感等病原体存活,加上室内通风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升高,儿童和老人尤其容易中招。

过敏性疾病

2

秋季花粉、落叶粉尘增多,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肠胃疾病

3

不少人习惯 “贴秋膘”,但若过量食用油腻食物,或误食变质食材,易引发腹痛、腹泻

心血管疾病

4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抑郁烦躁

6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秋分养生,应该多注意对心情的调节。

秋分后养生要点

01

调节饮食,润燥养阴

秋季养生重点在于润肺防燥,饮食上应以清淡、温润为主,少吃辛辣和油炸食物。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既可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同时,适量增加温性食物的摄入,如红枣、核桃、羊肉,以温补阳气,抵御寒凉。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蟹肥虽美,但其性寒凉,不宜过量食用。

02

早睡早起,合理添衣

秋分后昼短夜长,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可选择小憩20分钟,能够有效缓解“秋乏”。

民间有“春捂秋冻”的道理,适当的凉爽刺激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但“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应做好肩颈、腰腹部位的保暖。

秋分后早晚温差大,户外工作职工朋友应注意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夜间休息时,建议关窗避风,薄被轻覆,也可使用加湿器适当增加室内湿度。

0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秋高气爽,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但应避免出汗过多的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提前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在清晨或夜晚温度过低时进行剧烈运动,以防受凉伤身。

秋分,不仅是自然界的转折点,也是人们调整身心状态,迎接丰收与宁静的重要时刻。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或者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04

注意卫生,防范疾病

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勤洗手,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特别是儿童还要注意不要吮吸手指和玩具;二是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要洗净,吃熟食,剩菜要少吃且使用前要煮熟热透等;三是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多开窗通风;四是避免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接触,个人用品避免交叉使用。

图文来源:国家疾控局、健康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养生   秋分   重点   秋季   温差   疾病   寒凉   早晚   节气   温度   食物   天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