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遇上了儿子班里一个同学的爸爸。这个同学是出了名的成绩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他的爸爸也是公认的“严爸”。家长之间的交流总逃不开孩子学习的话题,当那位爸爸听到我说“孩子能自觉完成作业我就不多管”时,他皱着眉头说:“你这样太松了!小学阶段不管不行,抓一抓成绩就上来,一松就不稳定。”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却泛起涟漪。这位爸爸的话,大概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只是我……

我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揣测了一下这位爸爸的心理:
控制感带来安全感。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总是通过控制环境来获得心理安全。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具体、最可量化的“成果”。通过严格管控学习过程,父母能获得“我已经尽力”的心理慰藉。
现实焦虑的合理转移。当前的教育环境确实充满竞争,父母的严格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防御。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父母的焦虑常常是对外部压力的内在反应。
即时强化的诱惑。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抓一抓就看到成绩提升,这种即时反馈会强化父母的管控行为。但他们可能忽略了——外力驱动下的进步,在持久度上往往会大打折扣。

当然,我的佛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把我的佛系总结为在焦虑中寻找平衡。
说实话,我完全理解那位爸爸的担忧。每次看到孩子不温不火的成绩,我的心里也会咯噔一下。但我选择“佛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内驱力比外力更持久。当我允许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是在保护他的自主感;当他独立完成作业时,是在积累胜任感;当我不因成绩波动而否定他时,是在守护他的归属感。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石。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问题。”如果我每天因为学习和孩子剑拔弩张,也许能换来暂时的成绩提升,却可能赔上他对学习的长久热情。
相信孩子的内在节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间表。我的孩子能够掌握课堂知识、自觉完成作业,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剩下的,是等待他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
其实,推爸和佛系妈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这两种心理之下,其实也可以摸索一条中间路线,比如:
管习惯,不管细节。我会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把我的想法或者希望他达到的目标告诉他,但充分尊重他的想法,具体细节由他自己决定。这就像给他一个框架,让他在框架内自由舞蹈。
重过程,轻结果。比起分数,我更关注他今天是否搞懂了一个概念,是否尝试了新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本身,比那个数字更有价值。
做顾问,不做监工。我常对孩子说:“学习是你的事,但如果你需要帮助,我随时都在。”这样的定位,既给了他空间,也给了他支持。
我希望:孩子会主动和我讨论学习的计划,会在考试后自己分析出错的原因,做到心里有数。我自己吸收我的焦虑,接受孩子成绩的波动,但那种“我要学好”的劲头,是我最想看到的。

共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
现在回头看同学爸爸的那句话,我依然尊重他的选择。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只是我更加确信:教育不是一场统一的标准化作业,而是根据孩子特质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在成绩与成长之间,在管控与自主之间,我们都在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
也许有一天,当我的孩子真正“开窍”的那一刻,他会感激我曾经给过的那片自由的天空,而我也感激自己——在焦虑横行的时代,守住了做母亲的直觉和耐心。
那么,你的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了吗?欢迎交流。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