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少的人,活得越久?忠告:过了60岁,晚上睡觉4个要点放心上

夜色渐深,北京郊区的小院里,66岁的王阿姨又一次对着闹钟发呆。自退休后,她的睡眠变得零零碎碎,每晚常常三四点就自动醒来,天还未亮,已难再继续入睡。隔壁李大爷见她愁眉不展,还安慰她:“你看我,睡得少还精神,听说睡得少的人反而活得久!”听到这儿,王阿姨心里反倒越发打鼓:难道年纪大了睡得少反而是福?还是该担心健康出问题?

你是不是也曾在朋友、亲戚中听过这样的说法?“老了睡觉少才长寿”“睡越少越聪明”,甚至被传为“长寿秘诀”。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国内外多项权威医学研究如今给出了明确答案,过了60岁,睡得少不等于身体好,睡得多久、怎么睡,比你想的复杂!尤其有4个关键细节,许多人每天都在忽视,而它们,恰恰决定了你的身体质量和晚年健康。第3点尤其容易被误解,你一定要看到最后!

睡得少=长寿?医学数据揭示真相

在中国,约四分之一的老人抱怨自己“越活越睡不着”,睡眠时间一天天减少。与此同时,“睡得少反而活得久”的言论在老年人圈层持续发酵,可权威研究怎么说?

过短或过长,都有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的队列研究指出,每天睡不到5小时或超过9小时的6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均会显著上升。这不是孤例。东京大学对32万亚洲成年人长达14年的随访显示,每晚睡眠以7小时为最佳,全因死亡风险最低;而低于6小时或高于8小时,风险直线上升

慢性病、认知下降加速来袭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强调,每晚不足5小时的50岁以上受试者,25年内罹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概率高出40%。而巴黎大学的横断面调查发现,60岁以上若长期每晚只睡5小时,认知障碍(痴呆)风险是睡眠7-8小时人群的2倍

退休后,睡眠模式会自然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多位睡眠科专家提到,“入睡变慢、醒得早、浅眠多梦”是老年人的普遍体验,并非意味着身体状况变坏。关键在于睡眠质量好不好,而不仅仅是时长

简单说,“睡得少能长寿”是错误的!现实中睡眠并非越短越健康,一刀切的“睡得多反而早死”同样站不住脚。真正的健康晚年,需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黄金睡眠方案”,既不硬撑,也不盲补。

60岁后睡觉的4个“黄金要点”,第3点最易被误解

对老年人群,睡不好不单单是精神差,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免疫力下降,甚至加速记忆力退化。想要保护晚年健康,入睡到醒来,每一步都很讲究。

一、规律作息,比“晚睡晚起”更重要

以往总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就应该“顺其自然”睡觉。其实,最优解是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哪怕偶尔夜里醒得早,也不要补觉到中午。生物钟一旦被打乱,身体内的激素调控、代谢节律也会紊乱,长期下来不仅更难入睡,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梗、脑梗)。国内外多项追踪研究表明,保持每天上下床时间差异不超30分钟,能有效降低失眠、夜间频繁醒来的发生率。

二、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你晚上有没有为“空调声音”、“邻居打呼噜”烦恼过?良好的睡眠环境直接影响褪黑素分泌和大脑深度休息的能力
保持卧室光线昏暗、温度适中(推荐18-22℃)、被褥柔软不过厚,都是优质睡眠的重要前提。
枕头高度合适,以能托住脖子、不压迫颈椎为佳。
尽量减少睡前看手机、电视的刺激,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入睡变困难。
对于“睡前泡脚”,也要适度,不宜水温太高,更不建议长时间浸泡,以免心脏负担加重。

三、睡前饮水有讲究,避免夜尿频繁扰眠

许多老年朋友担心身体缺水,喜欢睡前喝上一大杯水,但夜间多次起夜极易造成睡眠片段化,影响身体修复和免疫增强功能。权威医学共识认为:建议睡前2小时减少饮水,尤其避免茶、咖啡、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品,若夜尿问题严重,适当训练膀胱耐力,必要时及时就医,排查泌尿系统疾病

很多人误以为“每天多喝水对身体好”,但其实入睡前强行补水反而可能成为睡眠障碍主因之一

四、睡前静心,避免剧烈情绪波动或过度运动

老年朋友常说,“越睡越想睡”“睡不着越焦虑”,就是情绪与睡眠互为因果。专业建议睡前可尝试:深呼吸、听轻音乐、冥想或阅读,让身心逐渐放松;忌剧烈运动或激烈讨论家事、社会新闻等,避免大脑过度兴奋;别一味依赖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越是逼迫自己睡觉,越容易形成“睡眠焦虑”,本末倒置

通过科学管理睡前一小时的行为和心态,哪怕睡眠总时长不增,也能提高深度睡眠比例,增强第二天的精力与反应力。

睡眠误区大盘点:你忽略的其实最关键

其实,刷屏的“睡得少的人活得越久”只是现代养生快餐式信息下的误读。我们生活中还有如下睡眠误区,很多人每天都在踩雷却不自知:

误区一:“闹钟没响、赖床再睡一会儿最养生”
事实:醒来无困意时起床是最佳选择,强行赖床反而干扰自然生理觉醒,引发“睡眠惯性”,白天反而乏力。

误区二:“白天补觉补回晚上的睡眠亏空”
事实:短暂午休(20分钟以内)有助恢复,但白天大量补觉会削弱夜间睡眠驱动力,导致深夜更难入眠。

误区三:“睡得越多越好”
事实:研究指出,过度睡眠(如每天9小时以上)和睡眠不足一样,都增加慢性病风险

误区四:“吃安眠药越早越防失眠”
事实:长期依赖安眠药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治疗失眠应注重行为干预(如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

优质睡眠的可执行攻略,让身心真正恢复

建立睡前小仪式,例如: 沐浴、换睡衣、关灯后静坐5分钟、读轻松杂志或聆听自然音乐,帮助身体形成入睡自觉反射。

每天适度运动,白天定时晒15-30分钟太阳,促进褪黑素调节。 除特殊病情外,不建议晚间剧烈运动,防止大脑过度兴奋。

饮食清淡,规律进餐,晚餐不宜过饱,避免睡前食用重油腻、高糖、高咖啡因食物,减少胃肠和心脏负担。

心理调适,避免不良睡眠暗示。 心态放松,不要因偶尔晚睡或偶发失眠过度焦虑。长期困扰可咨询专业医生做行为治疗。

结语

真正的长寿密码绝不是“少睡撑出来”的。60岁以后,睡得好,才是真正的强身健体之本。优质睡眠不等于时间长,而是要保持作息规律、睡眠环境舒适、合理控制饮水、睡前身心放松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睡得少的人,活得越久?过了60岁,晚上睡觉4个要点放心上》.澎湃新闻 3.《Nature子刊:睡眠<7小时,心脏风险激增!>8小时死亡风险大幅增加!》.梅斯心血管前沿 4.《睡眠质量对中老年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5.《老年人科学睡眠与慢病防控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6.《行为医学年鉴》 7.《伦敦大学学院老年期睡眠与慢病队列》 8.《睡眠与认知健康》.中华神经科杂志 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养生   忠告   心上   要点   睡眠   长寿   小时   身体   风险   误区   老年   健康   事实   慢性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