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排队挤景区,文旅项目却在批量倒闭,2025 年中国旅游市场热度不减,人次和消费数据都在飙升,但另一边,多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文旅工程却正陷入 “空城” 窘境。

青海旅游投资集团宣布破产清算,注册资本 4.8 亿打了水漂.全国范围内,44 家文旅上市公司中有 25 家营收负增长。旅游热闹,投资冷清,一个行业的两极反差,背后是集体烧钱后换来的沉默。
张家界大庸古城原本是当地人眼中的 “文旅王牌”,投资 24.43 亿元,设计上高举 “唐风宋韵” 大旗,目标是打造 “文化名片”,结果试营业四年,账面亏损超过 10 亿元。

198 间商铺几乎全空,游客稀稀拉拉,停车场成了最赚钱的业务。距离它不到十公里的 “古庸城” 也同样投资 17 亿元,至今没开门迎客,两个项目 “撞脸”,定位模糊最终双双躺平。
古城建设从 2016 年前后开始火起来,各地一窝蜂上马,一年几十个项目,外观雷同,内容雷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游客觉得全国古镇一个样,有将近四成人直言 “非常像”,古镇变 “复制镇”,游客自然提不起兴趣。

大庸古城的建设节奏更像是赶工比赛,从立项到动工只用了三个月,项目设计边改边建,方案前后换了七八次,文化底子没打稳,硬件拔地而起,最终成了 “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古意”。
没有独特文化 IP,也没有沉浸式体验,游客走一圈看得出 “假古董” 的味道,钱包自然捂得紧。地方政府主导项目的思路也存在问题,很多项目都可能是因为政绩。“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观念主导了决策流程,优先考虑本地资源配置没有考虑真正的市场逻辑。

文旅项目是重资产行业,不少项目投入几十亿,建得气派豪华,可一到运营环节就掉链子,运营团队缺乏专业能力,内容创新跟不上节奏,游客一来就发现 “除了拍照没啥可做”这一点,在大庸古城的演艺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剧场《遇见大庸》投入数亿元打造,设计上炫技十足,实际峰值观众容量不足 400 人。飞行影院原本是吸引年轻人的新玩法,结果 2024 年上半年平均每天只有不到 15 人买票。这种 “重投入 + 低回报” 模式,像是在用大炮打蚊子,结果蚊子没打着,炮弹倒先烧完了。

很多文旅项目背后的国企集团普遍背着高杠杆运营,根据统计,文旅国企整体资产负债率均值为 48%,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但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 90%。
一旦游客不买账、现金流断裂就只能靠借贷续命,像洛阳龙潭大峡谷这样的项目,每年靠门票收入约 7200 万,但民间借贷利息就高达 5000 万,几乎是靠命硬撑。
青海旅投的操作也令人唏嘘。上千万资金投入到没有产权的营地,还收购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公司,最终连带把自己也拖进清算。

这个时代你得有流量和内容,先把名声打出去再想办法把人留下来,那么想要吸引人的话,项目得有故事,有体验,有鲜明的文化标识。不能每个古城都是 “青砖灰瓦 + 仿古商铺” 的模板每场演出都像是 “换皮” 的光影秀。
杭州西湖的案例很典型,景区免费开放,带动了周边消费实现了显著增长,有效激活了餐饮、住宿、零售等周边产业活力,游客来了是因为这里有内容有体验。

山西清源水城靠差异化定位,2025 年五一假期 7 天累计接待 9.2 万人次。“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则靠文化 IP 出圈,2025 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 17 万人次,省外观众占比超过 80%,打造了让人愿意 “二刷三刷” 的产品。
相比之下,大庸古城和它的 “兄弟项目” 就像是 “文化快餐”,吃一口就腻了。靠建 “古镇壳子” 是远远不够的,游客要的是 “沉浸感” 和 “参与感”;非遗技艺、地方戏曲、民俗文化,这些才是能留人、能带货的核心。
运营也需要转变思路,过去拼的是谁的建筑大,谁的造价高。现在拼的是谁的运营细,谁能把游客当朋友,而不是 “韭菜”。建立游客数据系统,优化服务流程,打造符合不同人群的沉浸式体验,这些才是文旅项目真正该下功夫的地方。

每一个项目在启动前,都得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和合规审查。想怎么花钱可以,但得讲明白怎么赚回来。政府、企业和社区之间也要形成协同机制,不能再是单边推进,结果项目建成了,周边居民反而成了 “看客”。
文旅行业这几年走得太快,快到忘了问一句:游客到底想要什么。现在一轮 “倒闭潮” 像是急刹车,提醒大家别光盯着短期流量,得回到长期价值上来。那些倒下的项目不一定是失败者,它们留下的教训,是这个行业最宝贵的教材。

真正的文旅不是 “圈地盖楼”,而是 “种地养人”。它需要时间,需要细致的运营和真实的文化土壤。短期看,这是一次阵痛;长期看,这是一次重塑。行业的淘汰赛已经打响,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懂内容、重体验、会讲故事的人。
信息来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发布)报告数据显示:51.3%的受访者认为全国古镇“相似”,38.5%认为“非常相似”;数据用于分析古镇项目的同质化现象
张家界市政府公开信息与项目通报大庸古城投资24.43亿元,累计亏损超10亿元;古庸城项目未投入运营,投资规模约17亿元
人民网评论、新华每日电讯特稿(2024年);对政绩工程、文旅同质化现象的官方评论与总结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