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是带娃的主力军,也是接送孩子上学的第一责任人。
在家长群里,也是妈妈多一些,爸爸毕竟工作忙,赚钱难,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
一些妈妈为了孩子,也会组建小群,大家约个饭,或者托付人临时帮忙接送孩子。
妈妈的群体关系,确实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然而,群体的弊端也很多,不容忽视。

不要和孩子同学的妈妈走太近,真相有4个。
我是一个高中生的家长,陪着女儿一路走来,也认识了很多的同学妈妈。
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有妈妈建议:“去学英语,尤其是单词要多记,以后考公什么的,都要英语过四六级了。”
这位妈妈还建议,去某地学英语,价格多少,她的孩子就在那里,效果也不错。
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妈妈强烈建议,学习奥数和美术。奥数直接影响数学成绩,美术可以作为艺考,对中考高考有很大帮助。
如果美术学好了,在孩子文化成绩不好的时候,可以顶上去。是的,艺考是一条路。
听一部分妈妈说,自己的孩子钢琴都过了几级。是不是考虑也去学一学。
反正听了妈妈们的建议,我很焦虑。要学的东西太多,别人的孩子太优秀——谁都没有输在起跑线。
可是轮到我的孩子,却一个学期,也没有搞懂二十四个英文字母,绘画也是勉强会十二生肖图;钢琴都没有时间去开始弄。
打心眼里,我想女儿多学文化,不走艺术路线。毕竟艺术类不好找工作。文化类,选择余地很大。
慢慢我就发现,自己的育儿观,被妈妈们左右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而我却迷茫了。
为了促进关系,每到周末,也有妈妈会组织活动,家长和同学一起参与。
一开始,大家都是出去走一走,吃点小东西。后来变成了请客吃饭,去酒楼。
“赚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去大地方,才能见世面”,这样的言论,似乎有道理。
一些妈妈,平时也礼尚往来,如亲戚朋友一样。
不知不觉,聚会活动的开支,变得很大。一个周末,三五个家庭相聚一下午,就是一千多。
如果你不花钱,显得不体面,也可能让孩子觉得家庭穷。这花钱的时候,似乎都是富婆。
有一天,我的女儿说:“琳琳(同学)和母亲,暑假准备去桂林旅游,然后再去张家界......”
我和女儿商议,我们去哪里好呢?
女儿提议:“去清华大学,上次珠珠妈妈就带珠珠去了。”
《中国教育报》上有一段话:“父母的攀比心,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会破坏家长的心态,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妒忌等不良情绪。”
我不敢相信,女儿小小年纪,就和同学攀比,就看到别人的妈妈多大气。
平时,女儿说要去哪里吃什么,我都没有在意,毕竟花钱不多。但是旅游,动不动就几千上万,怎么不在意。
我们富养孩子,不是养阔少爷,大小姐,而是富养头脑,富养人格等。
可是妈妈群体的行为,却导致了严重攀比。
很多妈妈在群里,会聊到某老师不公平,某同学被欺负等。
自己的孩子有错,还觉得是学校的错。
负面的东西,大家最感兴趣,也会一起指责某某。甚至有妈妈组织大家,去学校闹一次,起码要集体投诉某某。
哎,妈妈们传播了很多负能量,干涉了班级的教育。
我再罗列一下,4个真相是什么。
1.走太近,会影响自己的育儿观,不知不觉就跟风。
2.走太近,维系关系的成本提升,不花钱就很难受,怕自己欠人情。
3.走太近,人比人,气死人,大人孩子都一起比。
4.走太近,被负能量感染,有加入乌合之众的感觉。

有边界的社交,恰到好处。
有句话说得好:“任何一种圈子,让你觉得呼吸都困难了,就应该离开。”
人是需要自由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们聚集在一起,本是为了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借鉴他人的好做法。
如果事与愿违,那就另外安排。
同行,不求同频。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家的具体情况,和人不同。别人的情况,和你家不同。
没有必要和所有的家长都共情。妈妈们做什么,你也可以去看看,但是不要和他们一样。
你对孩子的教育,就有一个前提——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人。
“因材施教”四个字,牢记。
聊天,不谈隐私。
妈妈们聊天,常常是口无遮拦,什么都说。其实“隔墙有耳”,大家的聊天内容,一转身就到了孩子的耳朵里。
一些坏话,会导致孩子之间的矛盾。
但凡坏的话,都当做隐私,藏起来。
人前莫论是非。人后莫论长短。自己不吐露隐私,那自己的 孩子,就没有同学之间的难堪。
相聚,不太必要。
同学生日,几个同学聚一聚,是可以的。但是同学的妈妈都来,不是很必要。
同学层面的事,最好不要和妈妈层次混搭。
放手也是爱,应该从妈妈不干涉孩子的私交开始。
妈妈们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就好了,不要组织怎么同学集体聚会,同学和妈妈大群体聚会。
同学,不能永远。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去不同的学校。一群同学不会永远在一个班级。
家长也是随着孩子升级,慢慢去遇见新的人。
不要把家长关系看太重了。聚聚散散是常态。想一想,大人的同学群,都冷冷清清了,孩子们的家长群,不一样会冷清?
通过各种具体的做法,保持了距离,这就对了。
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父母们也要保持自己的家庭空间。妈妈们的交流,最好是一种临时性的教育搭子。

做家长的要注意: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而问题儿童,往往是大人给孩子贴的一个标签。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过一个概念:浆糊逻辑。
妈妈群体都希望孩子好,但也有私心——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不同心的妈妈相聚,各自谈育儿经,还评价孩子,这把两代人的关系混搭,如浆糊一样,粘人,还讨嫌。
你的孩子最能够获得的爱,是从你和爱人身上来的,不在他人的妈妈身上。
满足孩子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给他一个温馨的小家。
妈妈们,亲而有间,熟不逾矩,仅此而已。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