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的跨界故事中,从传统行业闯入高科技领域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而南通 71 岁企业家杜锦豪的经历,却打破了人们对 “行业边界” 的固有认知。这位前半生与建筑工地钢筋水泥为伴的包工头,不仅带领一家濒临亏损的药企走出困境,更凭借一款名为 “伏美替尼” 的抗癌新药,实现身家飙升至 110 亿的逆袭,成为医药行业令人瞩目的 “百亿药神”。这一传奇背后,既有精准的商业判断与长期的战略布局,也暗含着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跨界创业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一、跨界缘起:从包工头到药企创始人,800 万开启医药征程
1954 年出生的杜锦豪,是江苏启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做过乡村教师、工厂工人,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踏入了当时正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凭借着吃苦耐劳的性格与敏锐的市场嗅觉,杜锦豪从工地小工逐渐成长为能独立承接项目的包工头,再到 90 年代中期,在上海创立扬子江建设集团,搭上基建行业快速发展的 “顺风车”,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彼时的杜锦豪,每天打交道的是工程图纸、钢筋水泥与施工团队,生活围绕着项目进度、工程质量与资金周转展开,与生物医药领域毫无交集。谁也不会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2000 年,同为启东人的郭建辉从美国学成归国,这位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手中握有一项关于 “高血压药物分子结构” 的专利,正寻求投资合作伙伴。经朋友介绍,杜锦豪与郭建辉相识。在听完郭建辉对生物医药行业前景的分析与专利技术的介绍后,从未接触过医药行业的杜锦豪,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判断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
“当时虽然不懂什么是分子结构,也不知道医药研发的具体流程,但我觉得健康是所有人的需求,做医药肯定有市场。” 杜锦豪在后续采访中回忆,尽管身边不少朋友劝他 “不要跨界冒险”,但他还是决定拿出 800 万元,与郭建辉共同创立了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艾力斯”),正式踏入生物医药行业。
初创时期的艾力斯,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双重困境。杜锦豪虽不懂医药研发,但在企业管理与资源整合方面展现出丰富经验:他亲自跑遍全国,招募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才;为了节省成本,将公司研发基地设在上海郊区,自己则经常往返于建筑工地与研发基地之间,一边处理建筑业务,一边关注药企发展。在他的支撑下,艾力斯的科研团队得以专注研发,为后续的药物突破奠定基础。
二、破局之路:8 年研发首款新药,绝境中押注肺癌领域
从 2000 年创立到 2012 年首款药物上市,艾力斯经历了长达 8 年的研发周期。这 8 年间,医药行业 “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 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 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数千万元,却始终没有产品上市,仅能依靠杜锦豪建筑业务的利润支撑。期间,不少早期投资者选择退出,甚至有核心科研人员因看不到希望而离职,但杜锦豪始终没有放弃。
2012 年,艾力斯终于迎来曙光 —— 由郭建辉带领团队研发的高血压新药 “阿利沙坦酯” 获批上市。这款药物凭借独特的分子结构与良好的疗效,上市后逐渐打开市场,为艾力斯带来了稳定的营收。正当公司准备扩大研发规模时,意外却突然降临:2013 年,郭建辉因突发疾病去世,艾力斯的科研团队瞬间失去核心 leader,研发工作陷入停滞。
一时间,外界对艾力斯的前景普遍唱衰,甚至有竞争对手提出低价收购。在这一危急时刻,杜锦豪做出了一个关键性决定:不放弃自主研发,而是通过资产处置获取现金流,重组科研团队,聚焦更具市场潜力的抗癌药领域。
他的具体举措分为两步:第一步,将已实现年销售额 10 亿元的 “阿利沙坦酯” 技术及相关权益,以 8.2 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信立泰药业,这笔交易不仅为艾力斯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也让公司摆脱了 “单一产品依赖” 的风险;第二步,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从国内外知名药企招募顶尖科研人才,组建新的研发团队,并将研发方向锁定在肺癌靶向药领域。
做出这一选择,源于杜锦豪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他发现,当时中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超过 80 万人,肺癌死亡率长期位居癌症首位,其中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患者占比超过 40%,这一细分领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而当时市面上的肺癌靶向药,要么是进口产品价格高昂(每月治疗费用超过 5 万元),要么是疗效有限、副作用明显,患者急需性价比更高、疗效更好的新药。
“既然要做,就做能解决患者痛点的药。” 杜锦豪在研发团队组建会议上强调,“我们没有太多资金可以浪费,必须聚焦一个领域,做到极致。” 在他的主导下,艾力斯将全部研发资源投入到第三代 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发中,目标是开发出一款疗效更优、副作用更小、价格更亲民的肺癌靶向药。
三、神药诞生:伏美替尼横空出世,95% 毛利率撑起 500 亿市值
从 2013 年确定研发方向到 2021 年药物获批上市,艾力斯的第三代 EGFR-TKI 研发之路又走了 8 年。这 8 年间,杜锦豪顶住了来自资金、技术、市场竞争的多重压力 —— 为了保障研发资金,他陆续出售了部分建筑业务资产;为了确保研发质量,他要求科研团队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反复验证;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他亲自参与市场调研,调整研发策略。
2021 年 3 月,这款名为 “伏美替尼” 的肺癌靶向药终于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 EGFR 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数据显示,伏美替尼对 EGFR 敏感突变及 T790M 耐药突变均有显著抑制活性,尤其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疗效突出(脑转移是肺癌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同类竞品,安全性更高。
伏美替尼的上市,迅速改变了艾力斯的命运。2021 年,公司营收从 2020 年的 56 万元飙升至 5.3 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2020 年亏损 3 亿元);2022 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 15.1 亿元,净利润达到 4.2 亿元;2024 年,营收突破 35.58 亿元,净利润攀升至 14.3 亿元,公司市值也一路上涨至 500 亿元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伏美替尼的盈利能力 —— 这款药物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 95% 以上,超过了茅台(毛利率约 91%),成为医药行业名副其实的 “现金奶牛”。高毛利率的背后,一方面是药物的高技术壁垒与良好疗效带来的定价优势,另一方面则源于杜锦豪制定的 “以价换量” 的医保策略。
2021 年 12 月,伏美替尼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从每月 3.6 万元降至 1.8 万元,降幅达 50%。价格下降带来的是销量的爆发式增长 ——2022 年,伏美替尼销量达 58 万盒;2024 年,销量突破 169 万盒,较医保纳入前增长 300%。这一策略不仅让更多肺癌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新药,也让艾力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了利润增长,形成了 “患者受益、企业盈利” 的双赢局面。
伏美替尼的成功,还得益于竞争对手的意外 “缺位”。在伏美替尼上市前,阿斯利康的 “奥希替尼” 是第三代 EGFR-TKI 市场的绝对霸主,占据了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 2023 年,奥希替尼因涉及 “骗保走私案”,市场信誉受损,销量出现下滑。杜锦豪抓住这一机遇,加大伏美替尼的市场推广力度,迅速承接了奥希替尼流失的市场份额,2024 年,伏美替尼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5%,成为仅次于奥希替尼的第二大第三代 EGFR-TKI 药物。
四、危机与布局:单产品依赖隐忧,押注新领域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伏美替尼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杜锦豪清醒地认识到,艾力斯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医药行业有句名言:“爆款药是金矿,也是定时炸弹。” 伏美替尼目前贡献了艾力斯 98% 的营收,这种 “单腿走路” 的模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是专利到期风险。伏美替尼的核心专利保护期将于 2036 年到期,一旦专利到期,仿制药企业将纷纷进入市场,通过低价竞争抢占份额,届时药物价格可能大幅下降,公司利润将面临严重冲击。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 此前,国产 PD-1 抗癌药在专利到期后,价格从每支 3 万元暴跌至 3000 元,相关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其次是市场竞争加剧。目前,国内已获批的第三代 EGFR-TKI 药物已有 6 款,包括奥希替尼、阿美替尼、贝福替尼等,其中贝福替尼已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价格较伏美替尼更低,直接抢占了 5% 的市场份额。此外,诺华等国际药企研发的第四代 EGFR-TKI 药物预计 2026 年上市,第四代药物对 EGFR 耐药突变的疗效更优,一旦上市,将对第三代药物形成冲击。
面对这些风险,杜锦豪早已开始布局。2024 年,艾力斯宣布投资 8.5 亿元,从国外引进一款名为 “戈来雷塞” 的新型抗癌药,用于治疗 KRAS 突变型实体瘤(KRAS 突变是肺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常见突变类型,此前被认为是 “不可成药” 靶点)。同时,艾力斯还在扩大伏美替尼的适应症范围,目前已启动伏美替尼用于治疗肠癌、胃癌的临床试验,试图将这款药物从 “肺癌药” 拓展为 “多癌种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在生产端,艾力斯也在积极扩产。2025 年,公司扩增的伏美替尼生产线正式获批投产,预计每年的产能将提升至 2 亿片,能够满足未来 5 年的市场需求。按照目前的市场趋势,未来五年内,中国 EGFR-TKI 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300 亿元,伏美替尼若能维持 25% 的市场份额,仍将保持稳定的营收增长。
然而,新领域的布局并非一帆风顺。艾力斯押注的 KRAS 抑制剂领域,目前已有信达生物、益方生物等企业的同类药物抢先上市,艾力斯的戈来雷塞晚于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面临着 “后发劣势”。此外,医药研发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可能因临床试验失败而无法上市,此前,艾力斯研发的一款新型化疗药物就因疗效未达预期而终止研发,损失超过 2 亿元。
杜锦豪深知这些风险,但他依然选择坚持。“做医药行业,没有一帆风顺的,必须要有长期投入的耐心和面对失败的勇气。” 他在公司年度会议上对员工说,“伏美替尼的成功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一家能够持续创新、长期发展的医药企业,而不是依赖一款产品的‘昙花一现’。”
五、跨界启示:从包工头到药神,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
杜锦豪从包工头到百亿药神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商业逻辑与行事风格。
首先是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力。无论是早期选择高血压药物领域,还是后来聚焦肺癌靶向药,杜锦豪始终坚持 “从患者需求出发”,选择市场规模大、未被满足需求多的细分领域。这种定位能力,让艾力斯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打造爆款产品,避免了因研发方向分散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其次是果断的决策与执行力。在郭建辉去世后,杜锦豪果断出售阿利沙坦酯,聚焦抗癌药研发;在伏美替尼上市后,迅速推动药物进入医保,抓住竞争对手失误扩大市场份额。每一次关键决策,他都能快速落地执行,这种 “决策快、执行强” 的风格,让艾力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最后是对创新的长期投入。尽管医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但杜锦豪始终将研发放在首位 ——2024 年,艾力斯的研发投入达 8.7 亿元,占营收的 24.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5%)。他常说:“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就没有未来。”
杜锦豪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 “跨界创业” 的思考。在不少人看来,从建筑行业进入生物医药行业,跨度太大,成功的可能性极低。但杜锦豪用实际行动证明,行业边界并非不可突破,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学习能力、判断能力与执行能力。他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医药行业知识,积极吸纳专业人才,尊重科研规律,最终实现了从 “门外汉” 到 “行业专家” 的转变。
六、未来展望:医药行业的 “持久战”,创新仍是核心
如今,71 岁的杜锦豪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早上 8 点准时到公司,下午参加研发会议、市场分析会,晚上还会阅读医药行业报告。他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看到艾力斯能够研发出更多抗癌新药,帮助更多患者,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艾力斯的未来,业内观点不一。乐观者认为,伏美替尼在医保续约后,销量仍将保持增长,同时戈来雷塞等新产品若能成功上市,将为公司带来第二增长曲线;悲观者则担忧,市场竞争加剧与专利到期风险,将导致艾力斯的高利润时代难以持续。
无论未来如何,杜锦豪与艾力斯的故事,都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跨界创新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在医药这个需要长期投入、持续创新的行业,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 的神话,只有不断突破自我、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艾力斯的伏美替尼第二轮医保续约谈判正在进行中,市场预计此次谈判价格可能进一步下降,但销量有望继续增长。同时,戈来雷塞的临床试验正在顺利推进,预计 2026 年有望获批上市。杜锦豪与他的团队,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接医药行业的下一场 “持久战”。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