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白水县以种植果树,以苹果最为有名。现在的白水县境沟壑纵横,地表破碎,且在20世纪曾大量挖掘煤炭资源,导致土地质量较低,无法更好地种植粮食作物。

今日的白水县境
但白水县的历史仅从北魏开始,此地更早的县级治所在尧禾镇——西汉左冯翊下的粟邑县。
唐代地理志书《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白水县,本汉粟邑县之地,属左冯翊。按:粟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薛宣为左冯翊,以粟邑县小,辟在山中,其人谨朴,以频阳令薛恭换粟邑令尹赏,二县俱大理。”
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也记载白水县“粟邑城,汉县,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有故城存。”

粟邑县与白水县
这座小城始建于西汉时期
《汉书·薛宣传》:“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
《汉书·地理志》:“粟邑,莽曰粟城。”
到了东汉初期,此粟邑县被废弃,一直到东汉和帝永元九年才恢复设置。
《续汉志》左冯翊:“粟邑,永元九年复。”
但是此复置的粟邑还在原址吗?从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来看,很可能已经迁往他处了。
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沮水注》记载:“(沮水)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沮水又东,迳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根据沮水沿途城邑的位置来看,显然此“粟邑县故城”不会是白水县西北的西汉粟邑县。
还有其他证据支持此观点吗?我们继续看《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栎阳。本畿。故万年,隶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县,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贞观八年省。有煮盐泽。天祐三年来属。”《读史方舆纪要》白水县“粟邑县,后魏废。唐武德二年分栎阳置平陵县,明年改粟邑,贞观八年废为粟邑镇,属栎阳县。”
此粟邑县并非西汉的粟邑县,而是由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析出的平陵县改名的粟邑。《长安志》:“粟邑镇,在栎阳县东北三十里石川河东。莽曰粟成。”粟邑镇的位置确为栎阳县东北三十里石川河东,在今阎良区粟邑村附近。至于唐代粟邑为何从平陵改名,很可能与此地附近已存在的古粟邑城有关。唐代已降的粟邑就在今阎良区粟邑村。
至于东汉复置的粟邑县(即《水经注》中的粟邑县故城),已不可考,今阎良区粟邑村东北有关山东汉城址,但与《水经注》中粟邑县和莲芍县的关系不符,暂且存疑。

白水县古城遗址
北魏时期,废粟邑县,但在其故地析澄城,后又复置白水县,治所仍在粟邑故地,同时又设置白水郡,治所在今白水县。
《魏志》:“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领县三。……白水,太和二年置。有五龙山、粟邑城。”
到了隋开皇三年(583),白水郡废,白水县隶属同州,此后再不设郡。
唐长庆四年(824),白水县被省入奉先县。《寰宇记》同州条“白水县,邑有会宝乡,唐长庆四年割隶奉先县,以奉先陵。”
宋代时,白水县再属同州。
《读史方舆纪要》同州“白水县,……今县有旧城,周四里。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筑新城于东北隅,共环五里。”

白水县东墙残基
今天的白水县县城仅存城墙东北角和部分东墙残迹,位于白水县胜利小学东侧道路,坐标为:109°35′31.74″E,35°10'30.35"N,其余城墙均在20世纪80、90年代陆续拆除。
城墙残高约5米,顶宽3米,底宽约5米,东墙残存约60米,城墙中有较为明显的夹杂物,其中黑釉、青釉瓷片残片数量较多,可见曾修筑过多次。

城墙东北角
白水县新华中学大门南侧曾有西墙残迹,但因施工作业已被拆除。文献记载白水县城因农民起义增筑过新城,根据白水县已退休人民政协委员高老师讲述,白水县分内城与外城,现存东北角城墙应为内城城墙,内城南墙应该在今站东路北侧,东墙在胜利小学东侧道路处,北墙在粟邑街(当地人称一马路)南侧,西墙在西沟以南。外城北墙应在杜康中路南侧,西墙应在西寨东侧,东墙有4段,北段在自强街东风小学附近,中段在人民中路西侧,最东侧城墙应在白水县交通局西侧,南段仍在人民路西侧,南墙的位置大致在居苑街一线。

城墙残迹
今白水县的变迁如下:
汉景帝时始 置粟邑县。
新莽时期改粟邑县为粟城。
东汉初年,废粟城县。
东汉永元九年(97)复设粟邑县(很可能迁治)。
北魏太和三年(479)废粟邑,置白水县。
唐代长庆四年(824)省入奉先县。
五代时, 复置白水县后一直延续至今。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